| 1 引言 | 第1-10页 |
| ·国内外大豆生产概况 | 第6页 |
| ·国内外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动态 | 第6-7页 |
| ·国内外大豆高产栽培生理的研究动态 | 第7-8页 |
| ·不同栽培措施对大豆品质影响的研究 | 第8-9页 |
|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0-11页 |
| ·试验地 | 第10页 |
| ·材料与实验设计 | 第10-11页 |
| ·取样时间及测定 | 第11页 |
| ·取样时间 | 第11页 |
| ·叶绿素的测定 | 第11页 |
| ·子粒灌浆特性的测定 | 第11页 |
| ·氮磷钾测定方法 | 第11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1-51页 |
| ·大豆光合栽培生理指标分析 | 第11-18页 |
| ·叶面积指数(LAI)的动态变化 | 第11-13页 |
| ·光合势(LAD)的动态变化 | 第13-16页 |
| ·大豆全生育期光合势(LAD)的动态变化 | 第13-15页 |
| ·不同生育时期光合势(LAD)的分配比例 | 第15-16页 |
| ·叶绿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16-18页 |
| ·大豆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 | 第18-24页 |
| ·大豆植株个体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 | 第18-21页 |
| ·大豆群体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 | 第21-23页 |
| ·大豆群体叶面积指数(LAI)、光合势(LAD)与群体干物质积累量(MDA)的相关分析 | 第23-24页 |
| ·大豆植株氮、磷、钾的吸收规律 | 第24-36页 |
| ·大豆植株各器官氮、磷、钾含量的变化 | 第24-29页 |
| ·大豆植株各器官含氮量的变化 | 第24-26页 |
| ·大豆植株各器官含磷量的变化 | 第26-27页 |
| ·大豆植株各器官含钾量的变化 | 第27-29页 |
| ·大豆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 | 第29-32页 |
| ·大豆各生育时期对氮磷钾的积累 | 第32-34页 |
| ·大豆各器官氮(N)、磷(P2O5)、钾(K2O)的分配 | 第34-35页 |
| ·大豆生产百公斤子粒吸收氮、磷、钾的量 | 第35-36页 |
| ·大豆子粒形成的动态变化 | 第36-49页 |
| ·大豆子粒鲜重的动态变化 | 第36-37页 |
| ·大豆子粒体积的动态变化 | 第37-38页 |
| ·大豆子粒干重的动态变化 | 第38-40页 |
| ·大豆子粒含水率的动态变化 | 第40-41页 |
| ·大豆子粒灌浆速率的动态变化 | 第41-43页 |
| ·大豆子粒中脂肪的积累 | 第43-46页 |
| ·大豆子粒中脂肪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43-44页 |
| ·灌浆期大豆子粒中脂肪积累量的动态变化 | 第44-46页 |
| ·大豆子粒中蛋白质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46-48页 |
| ·成熟期子粒中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 | 第48-49页 |
| ·脂肪与干物质积累量和蛋白质积累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49页 |
| ·大豆产量构成因素及其相关分析 | 第49-51页 |
| ·不同密度和施肥量处理对大豆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49-50页 |
| ·大豆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 第50-51页 |
| 4 结论与讨论 | 第51-54页 |
| 致 谢 | 第54-55页 |
| 参 考 文 献 | 第55-58页 |
| 作 者 简 介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