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老年人户外交往行为及其空间模式研究--以成都地区为例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26页
   ·研究的背景第11-19页
     ·人口老龄化第11-16页
     ·我国养老模式现状及其未来发展第16-19页
   ·国内外现状分析第19-21页
     ·国外老龄居住现状简述第19-20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20-21页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1-22页
     ·研究的目的第21页
     ·研究的意义第21-22页
   ·研究的对象及范围第22-24页
     ·概念界定第22-23页
     ·研究范围第23-24页
   ·研究的方法及框架第24-26页
     ·研究的方法第24-25页
     ·论文框架第25-26页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回顾第26-36页
   ·反映环境与行为关系的理论第26-29页
     ·环境决定论、环境可能论、环境或然论第26-28页
     ·行为场景理论第28-29页
   ·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第29-31页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第29-30页
     ·私密性第30页
     ·领域性第30-31页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第31-33页
     ·动作性行为习性第31-32页
     ·体验性行为习性第32-33页
   ·扬.盖尔的“交往与空间”理论第33-35页
     ·户外活动的三种类型第33-34页
     ·“低强度接触“是交往行为的前提第34页
     ·户外空间生活的自我强化第34-35页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3章 老年人的交往行为与交往空间第36-51页
   ·老年人的户外活动第36-41页
     ·老年人的活动范围第36-37页
     ·老年人户外活动的特点第37-41页
   ·老年人居住区中的户外活动第41-44页
     ·老年人居住区户外活动的类型第41-42页
     ·居住区老年人休憩活动的主要类型第42-44页
   ·老年人的交往行为第44-48页
     ·老年人交往行为的类型第44-46页
     ·老年人交往行为的特征第46-47页
     ·成都老年人交往行为的主要形式第47-48页
   ·成都老年人的交往空间第48-50页
     ·居住区外部空间的类型第48-49页
     ·成都老年人主要交往空间第49-50页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4章 成都老年人交往空间实地调查研究第51-80页
   ·成都市九里教师苑小区调研第51-61页
     ·整体情况第51-53页
     ·步行道第53-56页
     ·出入口第56-58页
     ·小广场(集聚空间)第58-61页
   ·成都市华宇.锦城名都小区1期中心绿地调研第61-68页
     ·整体情况第61-62页
     ·步行道第62-64页
     ·出入口第64-65页
     ·全民健身场地第65-67页
     ·儿童活动场地第67-68页
   ·成都市棕北小区中心绿地调研第68-79页
     ·整体情况第68-69页
     ·步行道第69-72页
     ·出入口第72-73页
     ·小广场第73-77页
     ·全民健身场地第77-79页
   ·居住区户外环境对老年人交往行为的影响----三个小区调研数据的比对第79页
     ·户外活动强度比较第79页
     ·户外活动的丰富性比较第79页
     ·交往行为比较第79页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5章 成都老年人交往空间的空间模式第80-89页
   ·独立模式第80-85页
     ·小广场----集聚空间模式第80-82页
     ·步行道----线型模式第82-83页
     ·驻留空间----节点模式第83-85页
   ·复合模式第85-88页
     ·点-线复合模式第85-86页
     ·点-面复合模式第86-88页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结语第89-90页
致谢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9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93-94页
附录第94-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绿道网络构建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下一篇:基于高职类院校的《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