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要地下经济实证分析及管理对策研究
1 引言 | 第1-8页 |
1.1 中国地下经济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6页 |
1.2 目前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 第6-7页 |
1.3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思路与方法 | 第7页 |
1.4 本论文研究的价值 | 第7-8页 |
2 地下经济的概念 | 第8-12页 |
2.1 非法经济 | 第8-9页 |
2.2 未申报经济 | 第9-10页 |
2.3 未统计的经济 | 第10-12页 |
3 地下经济特点 | 第12-15页 |
3.1 地下经济的隐蔽性 | 第12页 |
3.2 地下经济的模糊性 | 第12-13页 |
3.3 地下经济的变动性 | 第13页 |
3.4 从事地下经济的人利益分配的倾斜性 | 第13-14页 |
3.5 从事地下经济的人消费的盲目性和堕落性 | 第14-15页 |
4 中国地下经济的特点 | 第15-23页 |
4.1 发展速度快,渗透力强,范围广,规模大 | 第16-19页 |
4.2 “从众性”是我国地下经济蔓延的主要形式 | 第19页 |
4.3 农村和农民中比重大 | 第19-20页 |
4.4 波浪式的发展变化 | 第20页 |
4.5 违法和犯罪活动相互交叉 | 第20-21页 |
4.6 以“损公利私”型为主 | 第21-23页 |
5 中国地下经济猖獗的成因分析 | 第23-29页 |
5.1 经济因素 | 第23-24页 |
5.2 制度因素 | 第24-25页 |
5.3 文化因素 | 第25-27页 |
5.4 其他原因 | 第27-29页 |
6 中国地下经济发展的利弊剖析 | 第29-32页 |
6.1 地下经济的积极面 | 第29页 |
6.2 地下经济的危害性 | 第29-32页 |
7 中国地下经济现状实证研究 | 第32-63页 |
7.1 假冒伪劣商品的制售 | 第32-34页 |
7.2 走私 | 第34-39页 |
7.3 黑社会 | 第39-40页 |
7.4 流动的无照经营者 | 第40-43页 |
7.5 假发票 | 第43-45页 |
7.6 虚假的会计信息 | 第45-48页 |
7.7 流失的国有资产 | 第48-53页 |
7.8 个体私营经济——地下经济的窗口 | 第53-55页 |
7.9 腐败 | 第55-60页 |
7.10 民间借贷 | 第60-62页 |
7.11 金融业中的地下经济 | 第62-63页 |
8 加强地下经济管理的对策研究 | 第63-71页 |
8.1 从国家宏观管理角度治理 | 第63-65页 |
8.2 从国家微观管理的角度治理 | 第65-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