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受教育权主体范式哲学论 | 第1-51页 |
第一章 导论:受教育权问题的认识论 | 第14-24页 |
第一节 受教育权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开端决定结果 | 第14-17页 |
1 , 受教育权问题的提出和受教育权认识论问题的提出:实践的需求 | 第14页 |
2 , 现实受教育权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教育政策 | 第14-15页 |
3 , 教育政策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教育理论 | 第15页 |
4 , 教育理论的正确与否:由历史发展的宏观背景判断 | 第15页 |
5 , 教育的历史的发展:证明教育发展的规律和价值 | 第15-16页 |
6 , 教育规律和价值的组合:上升成为逻辑的体系 | 第16页 |
7 , 逻辑体系必须符合现实发展的运动:实践是目的 | 第16页 |
8 , 受教育权研究的理论体系:具体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节 进行受教育权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第17-22页 |
第三节 受教育权范式研究的学科基础:不同角度对同一事物的表述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受教育权问题的本体论:受教育权主体范式 | 第24-51页 |
第一节 受教育权的权利主体:研究的核心 | 第24-30页 |
1 , 受教育权的定义:研究的起点 | 第24-26页 |
2 , 受教育权的主体及其权利:关键的结合 | 第26-28页 |
3 , 关于受教育权的权利主体构成:最重要的概念 | 第28-29页 |
4 , 关于受教育权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相互作用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受教育权权利主体的相对者:受教育权权力主体 | 第30-36页 |
1 , 权利相对者的概念及其性质:一个新的概念 | 第30-31页 |
2 , 行政法学的领域:权利相对者与行政相对人 | 第31-32页 |
3 , 权利相对者与义务承担者:权利产生义务,义务确认权利 | 第32-33页 |
4 , 权利相对者及其分类:人限制人抑或物限制人 | 第33-34页 |
5 , 教育权权力主体的功能和作用:最大的权力相对物 | 第34-36页 |
6 , 受教育权权力主体与教育权主体的关系:相同和相异 | 第36页 |
第三节 受教育权主体范式的理论设立:认识受教育权问题的新框架 | 第36-51页 |
1 , 受教育权的研究现状和受教育权范式的提出:新的方法 | 第36-37页 |
2 , 受教育权范式的分类:多种形态 | 第37-38页 |
3 , 受教育权主体范式的理论建立及其具体内容:双主体 | 第38-40页 |
4 , 受教育权主体范式中受教育者的权利主体和权力主体的关系:互动的辨证关系 | 第40-41页 |
5 , 受教育权主体范式中受教育权权利主体与权力主体的相互作用:新质的产生 | 第41-45页 |
6 , 受教育权主体范式中权利主体和权力主体作用的共同主题:发展、保障、限制、改造 | 第45-47页 |
7 , 受教育权权利主体和权力主体相互作用构成的受教育权主体范式的内容:原则、体制、制度和规范 | 第47-49页 |
8 , 受教育权主体范式与教育权的区别:相近而不同 | 第49页 |
9 , 关于受教育权研究的法学基础:权利理论和法哲学史 | 第49-51页 |
第二编 受教育权主体范式历史论 | 第51-191页 |
第三章 受教育权主体范式发展的历史哲学论:从边缘到中心 | 第51-78页 |
第一节 关于受教育权的历史哲学:缺失的理论 | 第51-56页 |
1 , 关于受教育权的发展与历史哲学的关系:一个新的视角 | 第51-52页 |
2 , 关于教育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论述:思想家的探索 | 第52-53页 |
3 , 人类学关于教育作用的探讨:教育是人的生理发展的重要基础 | 第53-54页 |
4 , 教育对于社会的发展的重要作用逐渐被认识:非系统的分析 | 第54-55页 |
5 , 近期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重视教育的政策:政治家领先 | 第55-56页 |
第二节 受教育权的历史哲学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学说 | 第56-59页 |
1 , 受教育权的历史起点: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 第56-57页 |
2 , 马克思关于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分析:辨证互动作用 | 第57-59页 |
3 , 马克思关于教育与生产的作用的分析:教育是生产力 | 第59页 |
第三节 受教育权主体范式的历史存在和逻辑背景 | 第59-66页 |
1 , 受教育权主体范式普遍性:多样的历史存在 | 第59-60页 |
2 , 从特权到人权:五种受教育权权力主体 | 第60-61页 |
3 , 受教育权主体范式历史存在的逻辑背景:理性支撑 | 第61-64页 |
4 , 受教育权主体范式体系的结构:历史的悖论 | 第64页 |
5 , 受教育权主体范式的社会学理论分析:受教育权主体范式的常态与非常态 | 第64-66页 |
第四节 受教育权主体范式与社会的关系:同质与异质 | 第66-67页 |
第五节 教育对于社会进化和历史发展的地位和作用:后来居上 | 第67-73页 |
1 , 受教育权主体范式与历史发展的关系:逼近中心 | 第67-69页 |
2 , 受教育权主体范式不同阶段的作用:不同层次教育的发展 | 第69-70页 |
3 , 受教育权主体范式的发展动力机制:广大社会成员的受教育需求 | 第70页 |
4 , 受教育权范式与历史发展因素的关系:规律性综合 | 第70-73页 |
第六节 受教育权主体范式历史发展的内部关系:权利主体和权力主体的矛盾与斗争 | 第73-78页 |
1 , 受教育权主体范式的发展:受教育权权利主体和权力主体逻辑矛盾斗争的产物 | 第73-75页 |
2 , 受教育权主体范式之间的关系:依次、继承、兼容和主导 | 第75-76页 |
3 , 受教育权主体范式发展的特点:从一到多 | 第76-77页 |
4 , 受教育权主体范式的发展的历史意义:走向人本身 | 第77-78页 |
第四章 王权--身份的同一:受教育权的特权化范式 | 第78-94页 |
第一节 受教育权特权化范式的逻辑形态:私有之理 | 第78-80页 |
1 , 受教育权特权化范式的定义和内涵:一己独享 | 第78-79页 |
2 , 受教育权特权化范式的逻辑构成:精英地位 | 第79-80页 |
3 , 受教育权特权化范式在受教育权的逻辑发展中的地位:新的起点 | 第80页 |
4 , 受教育权特权化范式与受教育权主体范式其他范式的关系:权力的延伸 | 第80页 |
第二节 受教育权特权化范式的形成和发展:特权史 | 第80-84页 |
1 , 受教育权特权化范式形成和发展:分工的产物 | 第80-81页 |
2 , 受教育权特权化范式的形成和发展:阶级的产物 | 第81-82页 |
3 , 受教育权特权化范式的形成和发展:宫廷的产物 | 第82页 |
4 , 受教育权特权化范式的形成和发展:文字的产物 | 第82页 |
5 , 受教育权特权化范式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缓慢的消亡 | 第82-84页 |
第三节 受教育权特权化范式对于受教育权发展的促进作用:质量的提高 | 第84-85页 |
1 , 受教育权特权化范式的出现:第一次的独立,系统的制度 | 第84页 |
2 , 受教育权特权化范式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丰富了教育教学内容:精英教育 | 第84-85页 |
3 , 在受教育权特权化范式中,形成了师生相传的教学方法:吃小灶 | 第85页 |
第四节 受教育权特权化范式的保障体制:资源的集中 | 第85-88页 |
1 , 受教育权特权化范式的意识形态:唯我独尊 | 第85-86页 |
2 , 确立受教育权特权化范式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的内容:学特权本领,作个特权人 | 第86页 |
3 , 受教育权特权化范式的立法:寻找合理性 | 第86-87页 |
4 , 设立了特殊的学校和教育管理机构:专用 | 第87页 |
5 , 特殊的教师任用制度:帝王吏和帝王师 | 第87页 |
6 , 建立了受教育权特权化范式的经费筹措制度:特供 | 第87页 |
7 , 受教育权特权化范式下的毕业制度、就业制度:货与帝王家 | 第87页 |
8 , 受教育权特权化范式下的受教育权保护和救济:无意识状态 | 第87-88页 |
第五节 关于两种教育制度问题:普通教育与劳动教育 | 第88-90页 |
1 , 对受教育者实行两种教育制度源于受教育权特权化范式:古老的痕迹 | 第88-89页 |
2 , 两种教育的思想和两种教育制度的评价:分析和批判 | 第89-90页 |
3 , 两种教育制度的存在意义:既有利于社会,又有利于个人的发展 | 第90页 |
第六节 受教育权特权化范式下对于受教育权的限制:禁脔 | 第90-92页 |
1 , 受教育权特权化范式的入学制度:身份的限制 | 第90-91页 |
2 , 受教育权特权化范式在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方面的限制:五谷不分 | 第91页 |
3 , 受教育权特权化范式在教学语言方面的限制:文言与拉丁语 | 第91-92页 |
第七节 受教育权权利主体对于受教育权特权化范式的改造:必然的反抗 | 第92-94页 |
1 , 在法律制度上对受教育权特权化范式予以改造:合法道路 | 第92页 |
2 , 对受教育权特权化范式的改造:增加受教育权的机会 | 第92-93页 |
3 , 受教育权的特权化范式的消极作用:文化的反动 | 第93-94页 |
第五章 神权--信仰的同一:受教育权的宗教化范式 | 第94-113页 |
第一节 受教育权宗教化范式的逻辑形态:虚幻的世界 | 第94-96页 |
1 , 受教育权宗教化范式的定义和内涵:神秘的起点 | 第94页 |
2 , 受教育权宗教化范式的逻辑构成:精神的演化 | 第94-95页 |
3 , 受教育权宗教化范式在受教育权范式逻辑体系中的地位:偏狭的宽广 | 第95页 |
4 , 受教育权宗教化范式与其他受教育权主体范式的关系:精神的交织 | 第95-96页 |
第二节 受教育权宗教化范式的历史形成和发展:布道史 | 第96-100页 |
1 , 受教育权宗教化范式的缘起和由来:祭祀和寄托 | 第96页 |
2 , 受教育权宗教化范式的主要类型的形成和发展:奇特的进步 | 第96-98页 |
3 , 中国的受教育权宗教化范式:混合了特权的非典型形态 | 第98-100页 |
第三节 受教育权的宗教化范式对于受教育权发展的促进作用:为了铺洒灵光 | 第100-103页 |
1 , 宗教与教育的相互促进:学习神圣 | 第100-102页 |
2 , 受教育权宗教化范式与世俗特权:崇拜神圣与崇拜权杖 | 第102页 |
3 , 受教育权宗教化范式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思辩之用 | 第102页 |
4 , 教育重心和层次的提高:大学的兴起 | 第102-103页 |
5 , 受教育权宗教化范式在教育方法上的改进:背诵与论辩 | 第103页 |
第四节 受教育权宗教化范式对受教育权的保障:心之力 | 第103-110页 |
1 , 受教育权宗教化范式的意识形态:神学 | 第103-104页 |
2 , 受教育权宗教化范式的人的形象:怜悯你的邻人的人 | 第104-105页 |
3 , 受教育权宗教化范式的组织保障:教义即法和法即教义 | 第105-106页 |
4 , 受教育权宗教化的组织保障:宗教社团和宗教学校 | 第106-107页 |
5 , 受教育权宗教化范式的教师:祭司或先知 | 第107页 |
6 , 在受教育权宗教化范式教育经费保障:捐献 | 第107页 |
7 , 受教育权宗教化范式的入学制度:重信仰而轻身份 | 第107-109页 |
8 , 受教育权宗教化范式的毕业和就业:职业神圣 | 第109页 |
9 , 受教育权宗教化范式的法律救济制度:控制世俗之臂 | 第109-110页 |
第五节 受教育权权力主体对于受教育权的限制:防止异端 | 第110-111页 |
1 , 主体的限制:防止异教徒 | 第110页 |
2 , 信仰的限制:思想统一 | 第110页 |
3 , 内容的限制:反对精神污染 | 第110-111页 |
4 , 机构的限制:纯洁的组织 | 第111页 |
5 , 受教育权特权化范式的流风余韵:神圣特权与特权神圣 | 第111页 |
第六节 受教育权权利主体对于受教育权宗教化范式的改造:思想的解放 | 第111-113页 |
1 , 受教育权权利主体对于受教育权宗教化范式在思想方面的改造:追求世俗生活 | 第111页 |
2 , 世俗政府对受教育权宗教化范式在体制方面的改造:世俗学校 | 第111-112页 |
3 , 宗教的自我改革对于受教育权的改造:精神改革 | 第112-113页 |
第六章 政权--行为的同一:受教育权的国家化范式 | 第113-144页 |
第一节 受教育权国家化范式的形成:政权主导 | 第113-115页 |
1 , 受教育权国家化范式的定义和内涵:集权形态 | 第113-114页 |
2 , 受教育权国家化范式的主体构成:以政权为核心 | 第114-115页 |
第二节 受教育权国家化范式中受教育权的发展:集权史 | 第115-121页 |
1 , 受教育权的法律概念的产生: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成文立法的产物 | 第115页 |
2 , 受教育权国家化范式的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的确立:民族意志 | 第115-116页 |
3 , 世纪主要国家受教育权国家化制度的建立:18世纪 | 第116-120页 |
4 , 受教育权国家化范式的极端形态:后发国家 | 第120-121页 |
第三节 受教育权国家化范式的保障体制:受教育权国家化权利的实现和救济 | 第121-129页 |
1 , 受教育权的法律概念的产生: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成文立法的产物 | 第121-124页 |
2 , 受教育权国家化范式的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的确立:民族意志 | 第124-127页 |
3 , 确立了受教育权的国家主义法理学理论:国家主义 | 第127-129页 |
第四节 受教育权国家化范式的保障体制:受教育权国家化权利的实现和救济 | 第129-140页 |
1 , 世界各国主义务教育制度的建立:受教育权国家化范式的主要特点 | 第129-130页 |
2 , 国家建立了系统的学校体系及其管理机构:组织保障 | 第130-131页 |
3 , 受教育权国家化范化促使实现了平等的受教育权:无差别 | 第131-137页 |
4 , 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得到了巨大改进和充实:教育质量的提高 | 第137-138页 |
5 , 大力提倡母语教育:破除古典特权的基础 | 第138页 |
6 , 建立了公共教育投资制度:政府投资为主导 | 第138-139页 |
7 , 受教育权国家化范式的教师:国家公务员 | 第139页 |
8 , 受教育权国家化范式的法律救济制度:行政主导 | 第139页 |
9 , 受教育权的普遍实现: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机会空前扩大 | 第139-140页 |
第五节 受教育权国家化范式对于受教育权的限制:最大的弱点 | 第140-144页 |
1 , 限制之一:教育的培养目标的规定 | 第140-141页 |
2 , 限制之二:教育发展层次、数量、方向、范围的控制 | 第141页 |
3 , 限制之三:对于学校和专业的发展进行限制 | 第141页 |
4 , 受教育权国家化范式对于法律运用于教育的限制:特别权力关系理论 | 第141页 |
5 , 受教育权国家化范式对受教育权限制的原因:国家利益 | 第141-142页 |
6 , 受教育权权利主体对于受教育权国家化范式的改造:解除国家对于教育发展的限制 | 第142页 |
7 , 受教育权国家化范式在教育发展中的逻辑地位:质与量的统一 | 第142页 |
8 , 受教育权国家化范式与其他受教育权主体范式的关系:普遍的参照物 | 第142-143页 |
9 , 受教育权国家化范式的社会政治作用:推进民主 | 第143-144页 |
第七章 物权--利益的同一:受教育权的社会化范式 | 第144-171页 |
第一节 受教育权社会化范式的逻辑形态:丰富数量 | 第144-146页 |
1 , 受教育权社会化范式的定义和内涵:巨大的转型 | 第144-145页 |
2 , 受教育权社会化范式的逻辑构成:利益要求数量 | 第145-146页 |
3 , 受教育权社会化范式在受教育权主体范式体系中的逻辑地位:新的数量增长 | 第146页 |
4 , 受教育权社会化范式与相关受教育权主体范式的关系:利益的延伸 | 第146页 |
第二节 受教育权社会化范式的形成和发展:看不见的利益 | 第146-152页 |
1 , 受教育权社会化范式在历史上的广泛存在和逐渐形成:积少成多 | 第146-149页 |
2 , 从受教育权国家化范式到社会化范式的变化及其因素:利益来自于创新人才 | 第149-152页 |
第三节 受教育权社会化范式中受教育权的发展:物权史 | 第152-159页 |
1 , 受教育权的新的范围和数量:普及高等教育 | 第152-153页 |
2 , 受教育者对于学校或者教育机构的选择权:尊重个人需求 | 第153-156页 |
3 , 教师的学术和教育教学自由以及薪水:导师兼老板 | 第156-157页 |
4 , 新的教育教学目的和内容:广泛适应社会的需要 | 第157-159页 |
第四节 受教育权社会化范式的意识形态:经济自由主义 | 第159-162页 |
1 , 受教育权社会化范式的社会政治理论:自由主义 | 第159页 |
2 , 公共行政改革:市场导向和放松规制 | 第159-160页 |
3 , 经济学理论:教育的非公共产品性质 | 第160-161页 |
4 , 受教育权社会化范式的法律理论:宪法、行政法和民法的变化 | 第161-162页 |
第五节 受教育权社会化范式的保障:多元基础 | 第162-168页 |
1 , 扩大了举办学校或者教育机构的自由:民办学校 | 第162-164页 |
2 , 建立了新的教育运行机制和制度:教育机构具有了企业特征 | 第164-166页 |
3 , 公立院校的发展:市场主导机制 | 第166-167页 |
4 , 国家充分调动经济政策予以支持:税收减免 | 第167页 |
5 , 资产置换也是受教育权社会化范式的重要手段:卖学校? | 第167-168页 |
6 , 受教育权社会化范式的入学与就业:物质利益 | 第168页 |
7 , 关于受教育权社会化范式的法律救济:更加强调经济赔偿 | 第168页 |
第六节 受教育权社会化范式对于受教育权权利主体的限制 | 第168-169页 |
1 , 对于教育发展方向和范围的限制:有无市场价值 | 第168页 |
2 , 对于受教育者入学的限制:学费的筹措 | 第168-169页 |
第七节 受教育权权利主体对于受教育权社会化范式的改造:以人为本 | 第169-171页 |
1 , 对于受教育权社会化范式的批评:见物不见人 | 第169-170页 |
2 , 学校的改造措施:知识公有 | 第170页 |
3 , 社会的改造措施: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 | 第170页 |
4 , 对于受教育权社会化范式的根本改造:新的目标和制度 | 第170-171页 |
第八章 人权--自由的同一:受教育权的个性化范式 | 第171-191页 |
第一节 受教育权个性化范式的形成:人的复归的必然 | 第171-172页 |
1 , 受教育权个性化范式的定义和内涵:个人自由的表现 | 第171页 |
2 , 受教育权个性化范式的主体构成:自由的人 | 第171-172页 |
3 , 受教育权个性化范式的主体权利:个性化权利 | 第172页 |
第二节 受教育权个性化范式对于受教育权的发展:自由史 | 第172-180页 |
1 , 受教育权个性化权利的历史形成:漫长的追求 | 第172-174页 |
2 , 受教育权个性化权利的社会条件:现实的可能 | 第174-179页 |
3 , 受教育权个性化权利的赋予:受教育权的人权立法 | 第179-180页 |
第三节 受教育权个性化范式对于受教育权的保障:受教育权个性化权利的实现和救济 | 第180-188页 |
1 , 受教育权个性化权利的特点:教育教学中的发展 | 第180-184页 |
2 , 对受教育权个性化范式和个性化权利的探索:素质教育 | 第184页 |
3 , 新的重要的学习方式:网络教育 | 第184-185页 |
4 , 家庭教育:古老的新生? | 第185-186页 |
5 , 受教育权个性化范式的教师:对话者 | 第186页 |
6 , 受教育权个性化范式的学习形式及其保障: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和学习化组织 | 第186-188页 |
7 , 受教育权个性化范式的法律救济制度:尚不充分的人权保护 | 第188页 |
第四节 受教育权个性化范式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共产主义 | 第188-191页 |
1 , 受教育权个性化范式和受教育权个性化权利最终形成的条件:一切源泉充分涌流 | 第188-189页 |
2 , 受教育权个性化范式的逻辑形态:人的复归 | 第189-190页 |
3 , 关于受教育权个性化范式与人类的发展方向:新的人类 | 第190-191页 |
第三编 受教育权主体范式实践论 | 第191-210页 |
第九章 受教育权主体范式实践论:原则与案例 | 第191-210页 |
第一节 受教育权主体范式实践论的原则:重视人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 | 第191-193页 |
1 , 受教育权主体范式理论实践的意义与适用:改变世界 | 第191-192页 |
2 , 受教育权主体范式理论实践论中的原则与妥协:为了发展 | 第192页 |
3 , 受教育权主体范式理论实践中渐变与速变:以社会需求为条件和动力 | 第192页 |
4 , 受教育权主体范式理论实践中的多样与单一:因时因地制宜 | 第192-193页 |
5 , 受教育权主体范式理论实践中精确与模糊:混合状态 | 第193页 |
第二节 受教育权主体范式实践论的结构:从立法到执法 | 第193-195页 |
1 , 社会基本权利的实践:德国公法学界的分类及其补充 | 第193页 |
2 , 受教育权实践的历史结构:不同范式的不同实践 | 第193-194页 |
3 , 受教育权主体范式理论与我国受教育权的立法:从宪法到规章 | 第194页 |
4 , 受教育权的行政保障:直接主要的实践方式 | 第194-195页 |
第三节 受教育权主体范式的救济问题:正在发展的重要制度 | 第195-197页 |
1 , 关于行政法律救济:普遍的措施 | 第196页 |
2 , 关于民事法律救济:越来越多的赔偿 | 第196页 |
3 , 刑事法律救济:有效的遏制犯罪 | 第196-197页 |
第四节 当前我国直接涉及受教育权的典型案例:教育法律的运用的程度 | 第197-205页 |
1 , 受教育权的入学权:案例1-3 | 第197-198页 |
2 , 受教育权的入学平等权:案4-6 | 第198-200页 |
3 , 对于教育机构的选择权:案例7 | 第200页 |
4 , 受教育权作为宪法权利:案例8 | 第200-201页 |
5 , 受教育权是一种复合权利:案例9 | 第201-202页 |
6 , 受教育权的毕业权:案例10 | 第202页 |
7 , 受教育权的学习权:案例11-12 | 第202-203页 |
8 , 不正之风影响受教育权:案例13-15 | 第203-204页 |
9 , 受教育权优惠政策问题 | 第204-205页 |
第五节 关于推进我国受教育权的进程:思考与建议 | 第205-208页 |
1 , 正确认识我国受教育权范式的发展方向:未来的自由 | 第205-206页 |
2 , 我国的教育事业立法基点和政策基点:扩大、满足、保护公民受教育权 | 第206-207页 |
3 , 积极解决当前我国与受教育权相关的教育管理问题:调整教育法律关系 | 第207-208页 |
第六节 受教育权主体范式理论对于本文作者工作实践的指导:学与用 | 第208-210页 |
1 , 受教育权主体范式理论对当前教育立法的指导意义:扩大权利 | 第208页 |
2 , 关于受教育权主体范式理论对教育普法的指导意义:认识权利 | 第208-209页 |
3 , 关于受教育权主体范式理论对受教育权案件的处理的指导意义:保护权利 | 第209页 |
4 , 受教育权主体范式理论对教育执法的作用:实施权利 | 第209-210页 |
结束语 | 第210-21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11-217页 |
后记 | 第2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