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绪论 | 第1-27页 |
| ·论文写作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4-18页 |
| ·论文写作的背景 | 第14-16页 |
| ·论文写作的目的及意义 | 第16-18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概述 | 第18-20页 |
| ·论文的研究总体思路、内容结构及研究方法 | 第20-25页 |
| ·论文的研究总体思路 | 第20-21页 |
| ·论文的内容结构 | 第21-23页 |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5-27页 |
| 第2章 相关基本理论综述 | 第27-39页 |
| ·有关企业理论 | 第27-29页 |
| ·企业理论的技术观点 | 第27页 |
| ·企业性质的交易成本说 | 第27-28页 |
| ·企业合约理论 | 第28-29页 |
| ·有关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 | 第29-33页 |
| ·有关制度理论 | 第29-31页 |
| ·有关制度变迁理论 | 第31-33页 |
| ·有关现代企业制度理论 | 第33-36页 |
| ·国外有关现代企业制度理论 | 第33-34页 |
| ·国内有关现代企业制度理论的新发展 | 第34-36页 |
| ·有关金融创新理论 | 第36-38页 |
| ·“技术推进”论 | 第36页 |
| ·“约束诱导”论 | 第36-37页 |
| ·“制度改革”论 | 第37页 |
| ·“规避管制”论 | 第37-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3章 关于商业银行企业制度本质及功能的辩析 | 第39-52页 |
| ·交易费用、市场契约与商业银行性质再认识 | 第39-45页 |
| ·货币金融理论忽略了什么 | 第40-41页 |
| ·交易费用—理解商业银行产生与发展的新视角 | 第41-43页 |
| ·市场契约—商业银行本质的再认识 | 第43-45页 |
| ·商业银行企业制度的内涵 | 第45-47页 |
| ·商业银行企业制度的概念 | 第45-46页 |
| ·商业银行企业制度的结构 | 第46-47页 |
| ·商业银行企业制度功能辨析 | 第47-50页 |
| ·传统理论关于商业银行企业制度功能的界定 | 第47-48页 |
| ·商业银行企业制度功能的再认识 | 第48-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 第4章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制度变革过程及现状 | 第52-67页 |
|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概况 | 第52-56页 |
|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制度的变革 | 第56-59页 |
|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 | 第56页 |
| ·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制度的改革 | 第56-57页 |
| ·国有商业银行经营制度的演变 | 第57-58页 |
| ·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制度的变革 | 第58-59页 |
|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59-65页 |
| ·产权制度不健全 | 第59-61页 |
| ·法人治理制度不规范 | 第61-62页 |
| ·经营制度不适应 | 第62-64页 |
| ·管理制度不科学 | 第64-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 第5章 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制度创新的动因及总体框架 | 第67-102页 |
| ·世界经济一体化动因 | 第67-73页 |
| ·对外金融开放动因 | 第73-88页 |
| ·中国加入WTO后金融市场开放方针确定 | 第73-74页 |
| ·金融开放对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 | 第74-86页 |
| ·企业制度创新是应对金融开放的必然选择 | 第86-88页 |
| ·国内经济环境动因 | 第88-97页 |
| ·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 | 第88-91页 |
|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化提出的要求 | 第91-94页 |
| ·中国金融深化的要求 | 第94-97页 |
| ·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制度创新的方向 | 第97-101页 |
| ·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制度创新方向—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 第97-98页 |
| ·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制度创新的总体框架 | 第98-10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 第6章 国有商业银行构建股份化产权制度研究 | 第102-120页 |
| ·国外国有商业银行建立股份化产权制度改革概述 | 第102-107页 |
| ·亚洲各国国有银行产权改革 | 第103-104页 |
| ·拉美各国国有银行产权改革 | 第104-105页 |
| ·欧元区国有银行产权改革 | 第105-106页 |
| ·国外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 第106-107页 |
| ·国有商业银行建立股份化产权制度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 第107-110页 |
| ·建立股份化产权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 第107-109页 |
| ·建立股份化产权制度的现实可行性分析 | 第109-110页 |
|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化产权制度目标模式 | 第110-116页 |
| ·确立企业多元化产权主体 | 第111-115页 |
| ·明确界定投资者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的产权关系 | 第115-116页 |
|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化改造的企业形态及其选择 | 第116-119页 |
| ·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及其选择 | 第117页 |
| ·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及其选择 | 第117-118页 |
| ·改制为上市公司及其选择 | 第118-11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 第7章 国有商业银行构建多元利益主体法人治理制度研究 | 第120-144页 |
| ·多元利益主体法人治理制度成因 | 第120-127页 |
| ·国有商业银行委托代理关系的思考 | 第120-124页 |
| ·唯“股东至上”理念与银行治理实践的冲突 | 第124-125页 |
| ·“多元利益主体”治理制度——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制度的最佳选择 | 第125-127页 |
| ·多元利益主体法人治理制度设计基本原则 | 第127-128页 |
| ·共同治理原则 | 第127页 |
| ·均占原则 | 第127-128页 |
| ·市场原则 | 第128页 |
| ·边际调整原则 | 第128页 |
| ·多元利益主体的公司治理结构 | 第128-139页 |
| ·多元利益主体公司治理结构的构成 | 第128-130页 |
| ·大股东与中小股东权益维护与协调 | 第130-133页 |
| ·基于多元利益主体的董事会建设及相关者权益 | 第133-136页 |
| ·多元利益主体治理结构下监事会模式选择及功能定位 | 第136-139页 |
| ·多元利益主体公司治理结构的激励约束机制 | 第139-143页 |
| ·治理结构的激励机制 | 第139-141页 |
| ·治理结构的约束机制 | 第141-1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3-144页 |
| 第8章 国有商业银行构建全能制经营制度研究 | 第144-171页 |
| ·现代商业银行经营制度模式及其分析 | 第144-148页 |
| ·现代商业银行经营制度的两种模式 | 第144-146页 |
| ·现代商业银行经营制度形成的制度基础 | 第146-148页 |
| ·全能制—国有商业银行经营制度的理性选择 | 第148-162页 |
|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实行分离制经营制度的理论反思 | 第148-150页 |
| ·国有商业银行实行全能制经营制度的理论模型 | 第150-162页 |
| ·国有商业银行全能制经营制度的模式 | 第162-170页 |
| ·国外银行全能制经营制度模式借鉴 | 第162-165页 |
|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全能制经营制度模式选择 | 第165-166页 |
| ·国有商业银行全能制经营制度模式构建 | 第166-1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70-171页 |
| 第9章 国有商业银行建立科学管理制度研究 | 第171-197页 |
| ·组织结构创新 | 第171-178页 |
| ·国有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有效性分析 | 第171-175页 |
| ·国有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创新模式 | 第175-178页 |
| ·风险管理制度创新 | 第178-185页 |
| ·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与银行风险 | 第179-181页 |
| ·国有商业银行风险防范——建立面向未来的综合风险管理制度 | 第181-185页 |
| ·成本控制制度创新 | 第185-191页 |
| ·现行国有商业银行的成本控制制度分析 | 第185-189页 |
| ·成本控制制度创新 | 第189-191页 |
|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 | 第191-196页 |
| ·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现状分析 | 第191-193页 |
| ·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再造 | 第193-19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96-197页 |
| 第10章 国有商业银行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创新模式评价及对策 | 第197-214页 |
| ·国有商业银行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创新模式评价 | 第197-204页 |
|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197-199页 |
| ·评价数学模型 | 第199-203页 |
| ·国有商业银行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创新模式的综合评价 | 第203-204页 |
| ·推进国有银行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建设对策分析 | 第204-212页 |
| ·政策层面 | 第204-207页 |
| ·银行内部 | 第207-209页 |
| ·制度环境 | 第209-21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12-214页 |
| 结论 | 第214-216页 |
| 参考文献 | 第216-224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224-225页 |
| 致谢 | 第225-226页 |
| 个人简历 | 第2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