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7页 |
引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素质与法律素质 | 第9-18页 |
第一节 素质的内涵与特点 | 第9-12页 |
一、 素质的基本内涵 | 第9-11页 |
二、 素质的主要特点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法律素质的内涵与构成 | 第12-18页 |
一、 法律素质的内涵 | 第13-14页 |
二、 法律素质的构成 | 第14-18页 |
第二章 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特点与意义 | 第18-30页 |
第一节 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特点 | 第18-24页 |
一、 法律素质教育与公民素质教育的异同 | 第18-21页 |
二、 法律素质教育与道德素质教育的异同 | 第21-22页 |
三、 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特点 | 第22-24页 |
第二节 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意义 | 第24-30页 |
一、 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迫切需要 | 第24-25页 |
二、 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 第25-27页 |
三、 是自身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 第27-30页 |
第三章 大学生法律素质及其教育的现状与分析 | 第30-47页 |
第一节 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现状与分析 | 第30-40页 |
一、 大学生法律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 第30-33页 |
二、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与分析 | 第33-37页 |
三、 大学生法律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 第37-40页 |
第二节 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分析 | 第40-47页 |
一、 大学生普法教育的现状 | 第40-42页 |
二、 影响大学生法律素质提高的外部因素 | 第42-45页 |
三、 现行《法律基础》课教学模式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思考 | 第47-53页 |
第一节 以创新的精神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 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 第47-49页 |
一、 处理好教学中普法与管用的关系 | 第47-48页 |
二、 处理好教学中成效与重点的关系 | 第48-49页 |
三、 坚持教学中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 第49页 |
第二节 开拓多种形式的课堂外法律素质教育新途径 | 第49-53页 |
一、 通过提高学校各级人员依法治校的水平,使学生在各种教育管理活动中受到法制教育 | 第50页 |
二、 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兴趣 | 第50-51页 |
三、 大力开展诊所式的法律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 第51-5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后记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