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言 | 第1-21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一、 合约理论的批判性回顾 | 第11-14页 |
二、 旅游规划委托合约问题相关文献 | 第14-15页 |
第四节 本文的分析前提及结构安排 | 第15-21页 |
一、 设定分析前提 | 第15-17页 |
二、 本文所采用的几个基本概念 | 第17-19页 |
三、 构建分析框架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政府委托旅游规划合约关系诠释:委托代理理论之应用 | 第21-32页 |
第一节 传统委托-代理理论在政府委托旅游规划合约中的“悖论” | 第22-25页 |
一、 传统委托-代理理论诠释 | 第22页 |
二、 自然旅游资源的政府代理制解析 | 第22-23页 |
三、 传统委托-代理理论在政府委托旅游规划合约中的“悖论”解析 | 第23-25页 |
第二节 政府委托旅游规划合约委托--代理关系的特殊性研究 | 第25-30页 |
一、 基石:政府的“双重身份”及上下游复杂关系分析 | 第25-26页 |
二、 委托风险分析 | 第26-29页 |
三、 代理风险分析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结构”解析:政府委托旅游规划合约安排改进的关键要素分析 | 第32-45页 |
第一节 合约安排四要素 | 第32-42页 |
一、 规划合约的“火焰山”--产权界定问题的论争 | 第33-35页 |
二、 规划合约的“摩擦力”--无处不在的交易成本 | 第35-38页 |
三、 规划合约的“思维误区”--合约双方的风险规避 | 第38-41页 |
四、 规划合约的“集体非理性”--双向性的激励相容约束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四要素的系统关联分析 | 第42-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传统政府委托旅游规划合约类型反思 | 第45-52页 |
第一节 传统三种合约类型 | 第45-46页 |
第二节 基于四要素的合约类型反思 | 第46-50页 |
一、 三种合约类型的产权分析 | 第46-48页 |
二、 三种合约类型的交易成本分析 | 第48页 |
三、 三种合约类型的风险分析 | 第48-49页 |
四、 三种合约类型的激励相容约束分析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五章 初步结论及改进建议 | 第52-57页 |
第一节 初步结论与启示 | 第52-53页 |
第二节 改进建议 | 第53-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束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后记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