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研究
第一章 导言 | 第1-17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9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股票期权的基本理论 | 第17-26页 |
·股票期权 | 第17-19页 |
·股票期权的涵义 | 第17页 |
·股票期权的激励逻辑 | 第17-18页 |
·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基本特征 | 第18-19页 |
·股票期权的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企业不完备契约理论 | 第19-20页 |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0-21页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1-22页 |
·股票期权的激励效应分析 | 第22-26页 |
·股票期权激励的正面效应 | 第22-24页 |
·股票期权激励的负面效应 | 第24-26页 |
第三章 中国企业实施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实证分析 | 第26-39页 |
·中国企业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现状 | 第26-34页 |
·股票期权模式(联想集团) | 第26-27页 |
·股份期权模式(北开股份) | 第27页 |
·期股奖励模式(湖南电广传媒) | 第27-28页 |
·年薪奖励转股权模式(武汉期权模式) | 第28-30页 |
·虚拟股票期权模式(上海贝岭股份) | 第30-32页 |
·股票(股份)增值权模式(兰州三毛实业股份) | 第32-33页 |
·业绩股票 | 第33-34页 |
·中国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制约因素 | 第34-39页 |
·股票市场有效性不强 | 第34-35页 |
·有效的经理人市场尚未建立 | 第35页 |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约束机制 | 第35-37页 |
·相关法律法规的缺乏 | 第37-39页 |
第四章 中国企业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构建 | 第39-53页 |
·股票期权操作应遵循的原则 | 第39页 |
·中国企业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方案设计 | 第39-45页 |
·实施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企业范围界定 | 第39-41页 |
·股票期权受益人的确定 | 第41-42页 |
·行权股票的来源设计 | 第42-45页 |
·中国企业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具体操作 | 第45-51页 |
·股票期权的授予 | 第45页 |
·股票期权的授权 | 第45-47页 |
·股票期权的行权 | 第47-49页 |
·期权股票的处置 | 第49-50页 |
·股票期权其它常见情况的处理 | 第50-51页 |
·企业实施股票期权的管理 | 第51-53页 |
第五章 中国企业股票期权环境的优化 | 第53-64页 |
·股票期权环境的内容 | 第53-57页 |
·内部环境二要素 | 第53-55页 |
·外部环境三要素 | 第55-57页 |
·股票期权外部环境的优化 | 第57-60页 |
·建立公正的、市场化的经营者选拔机制 | 第57页 |
·建立比较有效的证券市场 | 第57-58页 |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 第58-60页 |
·股票期权内部环境的优化 | 第60-64页 |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 第60-61页 |
·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 | 第6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作者简介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