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40页 |
| ·国内外电镀行业及其废水处理现状 | 第13-14页 |
| ·电镀废水的来源、特性、分类及危害 | 第14-16页 |
| ·电镀废水的来源 | 第14页 |
| ·电镀废水的特性 | 第14页 |
| ·电镀废水的分类 | 第14页 |
| ·电镀废水的危害 | 第14-16页 |
| ·电镀废水达标排放指标与标准 | 第16-18页 |
| ·水质指标 | 第16页 |
| ·水质标准 | 第16-18页 |
| ·电镀废水传统处理方法——物理化学法 | 第18-32页 |
| ·含氰废水物理化学处理法 | 第18-21页 |
| ·含铬废水物理化学处理法 | 第21-25页 |
| ·含铜废水物理化学处理法 | 第25-27页 |
| ·含镍废水物理化学处理方法 | 第27-28页 |
| ·电镀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物理化学处理方法 | 第28-32页 |
| ·电镀废水新型处理方法——生物处理 | 第32-37页 |
| ·生物处理法基本原理及特点 | 第32页 |
| ·含氰废水的生物处理 | 第32-34页 |
| ·含铬废水的生物处理 | 第34-35页 |
| ·含镍废水的生物处理 | 第35-36页 |
| ·含铜废水的生物处理 | 第36页 |
| ·电镀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处理 | 第36-37页 |
| ·研究背景、目的及内容 | 第37-39页 |
| ·研究背景 | 第37页 |
| ·研究目的 | 第37-38页 |
| ·研究内容 | 第38-39页 |
| ·本课题创新之处 | 第39-40页 |
| 第二章 试验方法与内容 | 第40-44页 |
| ·原水水质及排放标准 | 第40页 |
| ·试验主要药剂 | 第40-41页 |
| ·主要构筑物与设备参数 | 第41-42页 |
| ·试验仪器与设备 | 第42页 |
| ·检测项目和测试分析方法 | 第42页 |
| ·试验内容 | 第42-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三章 铁屑应用于电镀污泥减量工艺优化研究 | 第44-50页 |
| 引言 | 第44页 |
| ·试验方法与原理 | 第44页 |
| ·试验水质 | 第44-45页 |
| ·试探性试验 | 第45-46页 |
| ·系统性试验 | 第46-49页 |
| ·pH 值和 Fe~(2+)随反应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46-47页 |
| ·铬离子的去除对比试验 | 第47-49页 |
| ·工程适用性探讨 | 第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四章 电镀废水分流处理及最佳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 第50-70页 |
| ·电镀工艺园污水处理厂原有废水处理工艺流程图及工艺说明 | 第50-51页 |
| ·原有工艺流程图 | 第50页 |
| ·原有工艺说明 | 第50-51页 |
| ·铬离子去除试验研究 | 第51-55页 |
| ·硫酸亚铁还原 Cr~(6+)机理 | 第51-52页 |
| ·试验水质 | 第52页 |
| ·FeSO_47H_2O 投加量对 Cr~(6+)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2-53页 |
| ·不同阶段 pH 值对除铬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53-54页 |
| ·铬离子去除试验总结 | 第54-55页 |
| ·破氰试验研究 | 第55-58页 |
| ·碱性氯化机理 | 第55页 |
| ·试验水质 | 第55页 |
| ·漂水投加量对破氰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55-56页 |
| ·pH 值对破氰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56-57页 |
| ·反应时间对破氰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57-58页 |
| ·破氰试验研究总结 | 第58页 |
| ·镍、铜离子的去除试验研究 | 第58-65页 |
| ·硫酸亚铁——多级化学沉淀法去除机理 | 第59页 |
| ·试验水质 | 第59页 |
| ·pH 值对镍、铜离子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9-62页 |
| ·FeSO_47H_2O 投加量对镍、铜离子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62-63页 |
| ·Na_2S 9H_2O 投加量对铜离子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63-65页 |
| ·镍、铜离子去除试验研究总结 | 第65页 |
| ·优化工艺(Ⅱ)流程图及工艺说明 | 第65-67页 |
| ·工艺流程图 | 第65-66页 |
| ·工艺说明 | 第66-67页 |
| ·优化工艺(Ⅱ)工程实践 | 第67-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 第五章 曝气生物滤池(BAF)深度处理优化研究 | 第70-87页 |
| 引言 | 第70-71页 |
| ·试验装置 | 第71页 |
| ·曝气生物滤池概述 | 第71-74页 |
| ·试验水质 | 第74页 |
| ·最佳进水流量的确定 | 第74-78页 |
| ·不同进水流量对 CN~-去除的影响 | 第74-76页 |
| ·不同进水流量对 COD 去除的影响 | 第76-77页 |
| ·不同进水流量对 Cu~(2+)、Ni~(2+)、Cr~(6+)去除的影响 | 第77-78页 |
| ·在最佳进水流量下的污染物随时间的去除规律 | 第78-82页 |
| ·在最佳进水流量下 COD 随时间的去除规律 | 第79-80页 |
| ·在最佳进水流量下 CN~-随时间的去除规律 | 第80-81页 |
| ·在最佳进水流量下 Cu~2+随时间的去除规律 | 第81-82页 |
| ·曝气生物滤池深度处理试验总结 | 第82页 |
| ·优化工艺(Ⅲ)流程图及工艺说明 | 第82-84页 |
| ·工艺流程图 | 第82-83页 |
| ·工艺说明 | 第83-84页 |
| ·优化工艺(Ⅲ)工程实践 | 第84-86页 |
| ·本章小节 | 第86-87页 |
| 第六章 曝气生物滤池(BAF)放置位置优化研究 | 第87-93页 |
| 引言 | 第87页 |
| ·BAF 对不同浓度进水中的 CN~-去除效果研究 | 第87-88页 |
| ·在 COD 达标的情况下漂水投加量对破氰的影响 | 第88-89页 |
| ·曝气生物滤池放置位置试验总结 | 第89-90页 |
| ·优化工艺(Ⅳ)流程图及工艺说明 | 第90-91页 |
| ·工艺流程图 | 第90页 |
| ·工艺说明 | 第90-91页 |
| ·优化工艺(Ⅳ)工程实践 | 第91-92页 |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93-97页 |
| 参考文献 | 第97-10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3-104页 |
| 致谢 | 第104-105页 |
| 附件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