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35页 |
1 小麦纹枯病研究进展 | 第10-15页 |
2 农用抗生素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 第15-29页 |
3 放线菌的分类研究进展 | 第29-35页 |
第二部分 024放线菌的筛选、鉴定与其所产抗生素的研究 | 第35-7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48页 |
1.1 材料 | 第35-39页 |
1.1.1 试剂 | 第35-36页 |
1.1.2 主要仪器 | 第36-37页 |
1.1.3 供试菌株 | 第37页 |
1.1.4 024放线菌液体发酵初始培养基的筛选 | 第37-38页 |
1.1.5 024放线菌鉴定培养基种类和组成 | 第38-39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39-48页 |
1.2.1 024放线菌的筛选与鉴定 | 第39-42页 |
1.2.2 024放线菌的发酵条件研究 | 第42-44页 |
1.2.3 024放线菌所产抗生素的纯化 | 第44-46页 |
1.2.4 024放线菌所产抗生素粗制品晶体的部分理化性质 | 第46-47页 |
1.2.5 024发酵液对小麦种子出苗影响与对纹枯病防效试验 | 第47-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71页 |
2.1 024放线菌的筛选与初步鉴定 | 第48-55页 |
2.1.1 放线菌株的分离 | 第48页 |
2.1.2 放线菌抑菌作用测定 | 第48-49页 |
2.1.3 放线菌液体发酵条件的初步试验结果 | 第49-51页 |
2.1.4 024放线菌的鉴定 | 第51-55页 |
2.2 024放线菌发酵条件研究 | 第55-62页 |
2.2.1 024放线菌的产生抗菌素曲线 | 第55页 |
2.2.2 024放线菌的生长曲线 | 第55-56页 |
2.2.3 发酵液初始培养条件的正交试验 | 第56-57页 |
2.2.4 装液量与抗生素活性的测定 | 第57-58页 |
2.2.5 初始pH值与发酵活性的测定 | 第58-59页 |
2.2.6 发酵液pH随时间的变化 | 第59页 |
2.2.7 温度对抗菌素产生的影响 | 第59-60页 |
2.2.8 不同碳源对产生抗菌素的影响 | 第60页 |
2.2.9 不同氮源对产生抗菌素的影响 | 第60-61页 |
2.2.10 无机盐对抗菌素产生的影响 | 第61-62页 |
2.2.11 变温培养 | 第62页 |
2.3 024放线菌所产抗生素的纯化 | 第62-66页 |
2.3.1 不同处理方法对发酵液抑菌活性的抑菌测定 | 第62-63页 |
2.3.2 热稳定性实验 | 第63页 |
2.3.3 抗生素的纯化 | 第63-66页 |
2.4 024放线菌所产抗生素的部分理化性质研究 | 第66-69页 |
2.4.1 溶解度 | 第66-67页 |
2.4.2 有机溶剂对024放线菌所产抗生素活性的影响 | 第67页 |
2.4.3 pH对024放线菌所产抗生素的活性影响 | 第67-68页 |
2.4.4 紫外吸收测定 | 第68-69页 |
2.5 024放线菌发酵液对小麦种子出苗影响与纹枯病防效试验 | 第69-71页 |
2.5.1 024放线菌发酵液对小麦种子出苗影响的对比试验 | 第69页 |
2.5.2 024放线菌发酵液对小麦纹枯病的盆栽防效试验 | 第69-70页 |
2.5.3 024放线菌发酵液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田间试验 | 第70-71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7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英文摘要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