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3页 |
§1-1 桩基发展史及目前发展水平 | 第7-9页 |
1-1-1 桩的发展史及所用的材料 | 第7页 |
1-1-2 成桩工艺的发展 | 第7页 |
1-1-3 桩的竖向极限承载力Q_u的确定 | 第7-9页 |
1-1-4 桩的检测方法 | 第9页 |
1-1-5 桩基的发展方向 | 第9页 |
§1-2 水泥土组合桩的简要介绍 | 第9-11页 |
1-2-1 水泥土组合桩出现的背景 | 第9-10页 |
1-2-2 水泥土组合桩现状及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0页 |
1-2-3 水泥土组合桩的构造 | 第10-11页 |
1-2-4 水泥土组合桩的荷载传递机理 | 第11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第二章 有限元法基本原理 | 第13-27页 |
§2-1 有限单元法简介 | 第13页 |
§2-2 轴对称问题的有限元格式 | 第13-19页 |
2-2-1 轴对称问题 | 第13页 |
2-2-2 三角形环状单元的位移模式和插值函数 | 第13-14页 |
2-2-3 单元应变和应力 | 第14-15页 |
2-2-4 单元的刚度矩阵的近似解 | 第15-16页 |
2-2-5 单元刚度矩阵的精确解 | 第16-17页 |
2-2-6 等效结点载荷 | 第17-19页 |
§2-3 接触面单元 | 第19-21页 |
§2-4 材料非线性有限元法 | 第21-25页 |
2-4-1 非线性问题 | 第21页 |
2-4-2 非线性弹性Duncan-Chang模型 | 第21-24页 |
2-4-3 中点增量法 | 第24-25页 |
§2-5 有限元分析中的问题 | 第25-27页 |
2-5-1 初始应力状态 | 第25页 |
2-5-2 土体单元的破坏模式及其应力修正 | 第25-26页 |
2-5-3 单元破坏后土体弹性常数的选定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程序设计及计算分析 | 第27-51页 |
§3-1 有限元分析步骤 | 第27页 |
§3-2 程序流程图 | 第27页 |
§3-3 有限元网格的划分 | 第27页 |
§3-4 计算参数 | 第27-34页 |
3-4-1 土与混凝土参数的确定 | 第27-29页 |
3-4-2 水泥土的材料参数及其影响因素 | 第29-33页 |
3-4-3 混凝土与水泥土力学性质的比较 | 第33-34页 |
§3-5 水泥土组合桩的计算与分析 | 第34-37页 |
3-5-1 均质土情况 | 第34-37页 |
§3-6 工程试桩有限元对比分析 | 第37-45页 |
3-6-1 工程试桩概况 | 第37-38页 |
3-6-2 试验结果汇总 | 第38页 |
3-6-3 有限元对比分析 | 第38-45页 |
§3-7 模型桩对比分析 | 第45-51页 |
3-7-1 模型桩试验概况 | 第45-46页 |
3-7-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6-48页 |
3-7-3 模型桩有限元分析 | 第48-51页 |
第四章 水泥土组合桩单桩承载力计算公式探讨 | 第51-56页 |
§4-1 现有桩基承载力计算公式综述 | 第51-54页 |
4-1-1 原位测试法确定单桩承载力 | 第51-52页 |
4-1-2 经验方法确定单桩承载力 | 第52-54页 |
§4-2 水泥土组合桩竖向承载力计算 | 第54-56页 |
4-2-1 水泥土组合桩的构造要求 | 第54页 |
4-2-2 组合桩设计的基本假定 | 第54页 |
4-2-3 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计算 | 第54-55页 |
4-2-4 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 第55页 |
4-2-5 桩身各截面抗压强度验算 | 第55-56页 |
第五章 水泥土组合桩的应用研究 | 第56-62页 |
§5-1 水泥土组合桩的适用情况 | 第56页 |
§5-2 和常用桩的比较及发展趋势 | 第56-57页 |
§5-3 水泥土组合桩在天津地区的应用前景分析 | 第57页 |
5-3-1 天津地区的地基土特点及一般处理方法 | 第57页 |
§5-4 水泥土组合桩的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 第57-60页 |
5-4-1 操作步骤 | 第58页 |
5-4-2 施工程序 | 第58-59页 |
5-4-3 常见的问题 | 第59页 |
5-4-4 质量控制措施 | 第59-60页 |
§5-5 经济性分析 | 第60-6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2-64页 |
§6-1 结论 | 第62-63页 |
§6-2 建议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