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地基基础论文--人工加固地基论文--浅层和深层机械加固(压密)论文

水泥土组合桩承载及变形机理研究

第一章 绪论第1-13页
 §1-1 桩基发展史及目前发展水平第7-9页
  1-1-1 桩的发展史及所用的材料第7页
  1-1-2 成桩工艺的发展第7页
  1-1-3 桩的竖向极限承载力Q_u的确定第7-9页
  1-1-4 桩的检测方法第9页
  1-1-5 桩基的发展方向第9页
 §1-2 水泥土组合桩的简要介绍第9-11页
  1-2-1 水泥土组合桩出现的背景第9-10页
  1-2-2 水泥土组合桩现状及研究的目的意义第10页
  1-2-3 水泥土组合桩的构造第10-11页
  1-2-4 水泥土组合桩的荷载传递机理第11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1-13页
第二章 有限元法基本原理第13-27页
 §2-1 有限单元法简介第13页
 §2-2 轴对称问题的有限元格式第13-19页
  2-2-1 轴对称问题第13页
  2-2-2 三角形环状单元的位移模式和插值函数第13-14页
  2-2-3 单元应变和应力第14-15页
  2-2-4 单元的刚度矩阵的近似解第15-16页
  2-2-5 单元刚度矩阵的精确解第16-17页
  2-2-6 等效结点载荷第17-19页
 §2-3 接触面单元第19-21页
 §2-4 材料非线性有限元法第21-25页
  2-4-1 非线性问题第21页
  2-4-2 非线性弹性Duncan-Chang模型第21-24页
  2-4-3 中点增量法第24-25页
 §2-5 有限元分析中的问题第25-27页
  2-5-1 初始应力状态第25页
  2-5-2 土体单元的破坏模式及其应力修正第25-26页
  2-5-3 单元破坏后土体弹性常数的选定第26-27页
第三章 程序设计及计算分析第27-51页
 §3-1 有限元分析步骤第27页
 §3-2 程序流程图第27页
 §3-3 有限元网格的划分第27页
 §3-4 计算参数第27-34页
  3-4-1 土与混凝土参数的确定第27-29页
  3-4-2 水泥土的材料参数及其影响因素第29-33页
  3-4-3 混凝土与水泥土力学性质的比较第33-34页
 §3-5 水泥土组合桩的计算与分析第34-37页
  3-5-1 均质土情况第34-37页
 §3-6 工程试桩有限元对比分析第37-45页
  3-6-1 工程试桩概况第37-38页
  3-6-2 试验结果汇总第38页
  3-6-3 有限元对比分析第38-45页
 §3-7 模型桩对比分析第45-51页
  3-7-1 模型桩试验概况第45-46页
  3-7-2 试验结果分析第46-48页
  3-7-3 模型桩有限元分析第48-51页
第四章 水泥土组合桩单桩承载力计算公式探讨第51-56页
 §4-1 现有桩基承载力计算公式综述第51-54页
  4-1-1 原位测试法确定单桩承载力第51-52页
  4-1-2 经验方法确定单桩承载力第52-54页
 §4-2 水泥土组合桩竖向承载力计算第54-56页
  4-2-1 水泥土组合桩的构造要求第54页
  4-2-2 组合桩设计的基本假定第54页
  4-2-3 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计算第54-55页
  4-2-4 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第55页
  4-2-5 桩身各截面抗压强度验算第55-56页
第五章 水泥土组合桩的应用研究第56-62页
 §5-1 水泥土组合桩的适用情况第56页
 §5-2 和常用桩的比较及发展趋势第56-57页
 §5-3 水泥土组合桩在天津地区的应用前景分析第57页
  5-3-1 天津地区的地基土特点及一般处理方法第57页
 §5-4 水泥土组合桩的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第57-60页
  5-4-1 操作步骤第58页
  5-4-2 施工程序第58-59页
  5-4-3 常见的问题第59页
  5-4-4 质量控制措施第59-60页
 §5-5 经济性分析第60-62页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第62-64页
 §6-1 结论第62-63页
 §6-2 建议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6页
致谢第66-67页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浆tPA、PAI-1含量水平变化及其在危险分层中的意义
下一篇:湿陷性黄土处治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