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机械厂发展战略研究
| 绪论 | 第1-14页 |
| 1 产业背景 | 第14-46页 |
| ·汽车产业概况 | 第14-21页 |
|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概况 | 第14-17页 |
| ·微型车产业 | 第17-20页 |
| ·农用车产业 | 第20-21页 |
| ·发动机产业 | 第21-32页 |
| ·发动机产业的总体格局 | 第21-22页 |
| ·车用汽油机 | 第22-28页 |
| ·车用柴油机 | 第28-32页 |
| ·汽车产业的未来市场 | 第32-36页 |
| ·市场总体需求 | 第32-34页 |
| ·微型车的市场需求 | 第34-36页 |
| ·产业组织的演变 | 第36-40页 |
| ·汽车产业的总体结构 | 第36-37页 |
| ·汽车产业的集中化 | 第37-39页 |
| ·走向不定的微型车产业 | 第39-40页 |
| ·微型车产业中的竞争格局 | 第40-41页 |
| ·微型车市场的划分 | 第40页 |
| ·主要生产企业的生产规模和份额 | 第40-41页 |
| ·国际竞争和WTO | 第41-45页 |
| ·全球汽车产业的大规模重组 | 第41-43页 |
| ·国际竞争的压力 | 第43-44页 |
| ·WTO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影响 | 第44页 |
| ·WTO对微型车产业的影响 | 第44-45页 |
| ·WTO对国际资本进入的影响 | 第45页 |
| ·微型车产业的政策环境 | 第45-46页 |
| ·原有的政策 | 第45页 |
| ·可能的政策变化 | 第45-46页 |
| 2 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46-60页 |
| ·柳州机械厂 | 第46-49页 |
| ·企业概况 | 第46-47页 |
| ·企业资产 | 第47-48页 |
| ·生产特征 | 第48页 |
| ·生产发展 | 第48页 |
| ·公司的主要财务指标 | 第48-49页 |
| ·主要产品及其特点 | 第49-50页 |
| ·主要产品系列 | 第49页 |
| ·产品开发 | 第49-50页 |
| ·公司的生产能力和技术装备 | 第50-51页 |
| ·生产能力 | 第50-51页 |
| ·技术装备 | 第51页 |
|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 第51-55页 |
| ·核心竞争优势 | 第51-53页 |
| ·衍生竞争优势 | 第53-54页 |
| ·竞争优势 | 第54-55页 |
|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第55-59页 |
| ·竞争的主要领域 | 第55-56页 |
| ·汽油发动机市场格局 | 第56-57页 |
| ·汽油机主要生产企业 | 第57-59页 |
| ·柴油机生产企业 | 第59页 |
| ·五菱的重组 | 第59-60页 |
| 3 公司的发展战略 | 第60-84页 |
| ·公司的基本定位 | 第60-62页 |
| ·企业的基本定位 | 第60-61页 |
| ·企业发展的目标 | 第61-62页 |
| ·以集中化为基础的基本战略 | 第62-66页 |
| ·集中化战略 | 第62-63页 |
| ·柳机的集中化战略 | 第63-64页 |
| ·适度的多元化 | 第64-66页 |
| ·市场和产品开发战略 | 第66-72页 |
| ·市场定位:五菱优先 | 第66-68页 |
| ·产品开发的结构 | 第68-69页 |
| ·产品开发策略 | 第69-70页 |
| ·产品开发的外部合作 | 第70-71页 |
| ·产品开发的外部合作 | 第71-72页 |
| ·逐步建立精益生产方式 | 第72-76页 |
| ·以MRPII为起点 | 第72-73页 |
| ·CAD和MRPII的结合 | 第73-74页 |
| ·从组装方式到敏捷制造方式 | 第74-76页 |
| ·积极的规模战略 | 第76-79页 |
| ·积极的规模战略 | 第76-77页 |
| ·生产规模的扩大 | 第77-79页 |
| ·以重组为基础的产能战略 | 第79-81页 |
| ·投资的基本原则 | 第79-80页 |
| ·主要的重组项目 | 第80页 |
| ·与重组配套的投资计划 | 第80-81页 |
| ·以吸引投资为目标的战略性采购 | 第81页 |
| ·通过企业改制为实施发展战略奠定制度基础结论 | 第81-84页 |
| 结论 | 第84-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