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8页 |
1.1 激光直接制版概述 | 第9-12页 |
1.1.1 激光直接制版的技术关键 | 第10页 |
1.1.2 激直接制版版材的种类 | 第10-11页 |
1.1.3 光敏树脂型版材 | 第11-12页 |
1.2 光聚合体系的组成 | 第12-15页 |
1.3 可见光光敏引发体系的发展 | 第15-18页 |
1.4 双分子型光敏聚合引发体系的机理研究 | 第18-22页 |
1.5 光敏树脂型版材感光层中光引发体系机理及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 第22-28页 |
1.5.1 机理的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1.5.2 光聚合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 第25-28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8-38页 |
2.1 药品及仪器设备 | 第28-3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1-38页 |
2.2.1 吖啶酮的合成 | 第31-33页 |
2.2.1.1 吖啶酮的合成路线 | 第31页 |
2.2.1.2 合成实验 | 第31-33页 |
2.2.2 硫代吖啶酮的合成 | 第33-34页 |
2.2.2.1 硫代吖啶酮的合成路线 | 第33-34页 |
2.2.2.2 合成实验 | 第34页 |
2.2.3 目标产物及中间产物的结构测定 | 第34-35页 |
2.2.3.1 红外光谱的测定 | 第34页 |
2.2.3.2 质谱的测定 | 第34-35页 |
2.2.4 光敏性能的测定 | 第35页 |
2.2.4.1 可见-紫外吸收光谱的测定 | 第35页 |
2.2.4.2 各种硫代吖啶酮摩尔消光系数的测定 | 第35页 |
2.2.4.3 各种硫代吖啶酮的光分解速率的测定 | 第35页 |
2.2.5 光敏涂层的感光性能的测定 | 第35-36页 |
2.2.5.1 样品制备 | 第35-36页 |
2.2.5.2 用留膜级数法测定样品的相对感光度 | 第36页 |
2.2.5.3 对可见氩离子激光感光性能的测定 | 第36页 |
2.2.6 含硫代吖啶酮的可见光光敏体系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 第36-38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8-78页 |
3.1 不同结构吖啶酮的合成 | 第39-46页 |
3.1.1 不同结构吖啶酮合成路线的选择 | 第39-40页 |
3.1.2 合成2-羧基二苯胺类化合物反应条件的探索 | 第40-41页 |
3.1.3 N原子上带正丙基的吖啶酮合成中反应条件的探索 | 第41-43页 |
3.1.4 不同结构吖啶酮的结构表征 | 第43-46页 |
3.2 不同结构硫代吖啶酮的合成 | 第46-49页 |
3.2.1 不同结构硫代吖啶酮合成路线的选择 | 第46-47页 |
3.2.2 不同结构硫代吖啶酮的结构表征 | 第47-49页 |
3.3 具有不同取代基的硫代吖啶酮的光敏性能研究 | 第49-59页 |
3.3.1 具有不同取代基的硫代吖啶酮的紫外光谱 | 第49-53页 |
3.3.1.1 不同结构的硫代吖啶酮的最大吸收峰波长 | 第50-51页 |
3.3.1.2 不同结构的硫代吖啶酮的摩尔消光系数 | 第51-53页 |
3.3.2 硫代吖啶酮的光分解速率 | 第53-59页 |
3.3.2.1 不同结构硫代吖啶酮的光分解速率 | 第53-58页 |
3.3.2.2 溶剂对硫代吖啶酮光分解速率的影响 | 第58-59页 |
3.4 硫代吖啶酮光敏引发体系对光敏涂层感光性能的影响 | 第59-61页 |
3.5 含硫代吖啶酮的光敏体系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 第61-72页 |
3.5.1 数据处理 | 第62页 |
3.5.2 光敏引发体系的选择 | 第62-63页 |
3.5.3 不同结构硫代吖啶酮对光聚合速率的影响 | 第63-64页 |
3.5.4 不同结构鎓盐对光聚合速率的影响 | 第64-66页 |
3.5.5 不同结构活化剂对光聚合速率的影响 | 第66-67页 |
3.5.6 光敏聚合体系各组份浓度对光聚合速率的影响 | 第67-71页 |
3.5.6.1 光敏剂的影响 | 第67-68页 |
3.5.6.2 引发剂的影响 | 第68页 |
3.5.6.3 活化剂的影响 | 第68-70页 |
3.5.6.4 单体的影响 | 第70-71页 |
3.5.7 温度对光聚合速率的影响 | 第71-72页 |
3.6 含硫代吖啶酮的光敏涂层对可见氩离子激光的感度 | 第72-78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已发表或收录的文章 | 第85-86页 |
附图 | 第86-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