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对称的社会实验——论“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
第一章 有关研究成果及研究状况述评 | 第1-20页 |
第一节 成果述略 | 第9-11页 |
第二节 进展及争鸣 | 第11-17页 |
第三节 困难与不足 | 第17-20页 |
第二章 68年上山下乡高潮的起因 | 第20-34页 |
第一节 指导理论 | 第20-25页 |
第二节 直接起因 | 第25-29页 |
第三节 其它因素 | 第29-34页 |
第三章 运动的特点 | 第34-48页 |
第一节 特定氛围下的革命狂热 | 第34-41页 |
第二节 特殊的社会强制 | 第41-46页 |
第三节 规模宏大,波及面广,持续时间长 | 第46-48页 |
第四章 运动中的诸多矛盾 | 第48-76页 |
第一节 指导思想上的矛盾:“再教育”理论剖析 | 第48-51页 |
第二节 知青遇到了生存和发展的诸多实际问题 | 第51-64页 |
第三节 社会风气、传统观念方面的冲突 | 第64-69页 |
第四节 知青与农民的种种矛盾 | 第69-76页 |
第五章 坚持和曲折 | 第76-108页 |
第一节 毛泽东对上山下乡运动的态度 | 第76-79页 |
第二节 专业机构的演变与职能 | 第79-82页 |
第三节 化解矛盾的措施 | 第82-96页 |
第四节 极“左”势力对知青工作的影响 | 第96-108页 |
第六章 在历史的天平上 | 第108-151页 |
第一节 积极影响 | 第108-122页 |
第二节 消极后果 | 第122-145页 |
结束语 一场失大于得的逆历史潮流的社会实验 | 第145-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57页 |
后 记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