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页 |
| ABSTRACF | 第6-7页 |
| 缩写词对照表 | 第7-8页 |
| 前言 | 第8-12页 |
| 第一部分 侧链的合成 | 第12-17页 |
| 一、N—苯甲酰基—(2R,3S)—异丝氨酸的合成设计 | 第12-13页 |
| 二、结果及讨论 | 第13-16页 |
| 1.D—阿拉伯糖为手性诱导剂 | 第13-15页 |
| 2.S—α—苯乙胺为手性诱导剂 | 第15-16页 |
| 三、小结 | 第16-17页 |
| 第二部分 母核的化学 | 第17-23页 |
| 一.设计 | 第17页 |
| 1.水解及酰化反应。 | 第17页 |
| ·,20烯键的双羟化反应考察 | 第17页 |
| 二、结果及讨论 | 第17-22页 |
| 1.碱水解反应 | 第17-19页 |
| 2.乙酰化反应 | 第19-20页 |
| ·,20烯键的双羟化反应 | 第20-22页 |
| 三、小结 | 第22-23页 |
| 第三部分 母核的修饰,一引入D—环oxetane | 第23-49页 |
| —、设计 | 第23-28页 |
| 1.合成路线的设计 | 第23-27页 |
| 2.起始物的选择 | 第27-28页 |
| 3.保护基的选择 | 第28页 |
| 二、结果及讨论 | 第28-48页 |
| (一) 引入保护基 | 第28-34页 |
| 1.tBuMe_2SiOTf作为保护基试剂 | 第28-31页 |
| 2.TESCI作为保护基试剂 | 第31-34页 |
| (二) SIS—095—Ac的去除 | 第34-35页 |
| (三) 引入D—环oxetane的尝试 | 第35-48页 |
| 1.甲磺酸酯途径 | 第35-39页 |
| 2.SIS—12先转化为“三羟基化合物”的途径 | 第39-48页 |
| (1) SIS—12的双羟化 | 第39-42页 |
| (2) 利用“三羟基化合物”SIS—26进行合环尝试 | 第42-48页 |
| 1) “一锅煮”的方法 | 第42-44页 |
| A.甲磺酰氯法 | 第42-43页 |
| B.三氟甲磺酸酐法 | 第43页 |
| C.三氟甲磺酸酐法(升高反应温度) | 第43-44页 |
| 2) 分出关键中间体SIS—45进行合环尝试 | 第44-46页 |
| A.DBU法 | 第44-45页 |
| B.硅酸法 | 第45页 |
| C.NaH法 | 第45-46页 |
| 3) 分步法 | 第46-48页 |
| A.SIS一26的20—OH TMS保护 | 第46-47页 |
| B.SIS—44的三氟甲磺酰化 | 第47页 |
| C.SIS—31去除20—TMS保护基 | 第47-48页 |
| 三、小结 | 第48-49页 |
| (一) 引入保护基及双羟化 | 第48页 |
| (二) 构建D—环oxetane | 第48-49页 |
| 第四部分 母核的修饰(二),一引入五员氧杂环 | 第49-61页 |
| 一、母核中五员环的引入 | 第49-52页 |
| 二、SIA的五员环修饰物接taxol/taxotere侧链合成日的物 | 第52-58页 |
| 1.SIS—20的水解 | 第52页 |
| 2.侧链与母核的偶联 | 第52-54页 |
| 3.侧链的去保护基 | 第54页 |
| ·′—ee保护的侧链酸与母核的偶联 | 第54-58页 |
| 三、药理活性 | 第58-60页 |
| 四、小结 | 第60-61页 |
| 第五部分 其他 | 第61-65页 |
| 一、硅醚保护基的去除 | 第61-62页 |
| 二、机理的验证 | 第62-64页 |
| 三、小结 | 第64-65页 |
| 总结 | 第65-66页 |
| 实验部分 | 第66-98页 |
| 致谢 | 第98-99页 |
| 参考文献 | 第99-102页 |
| 化合物结构一览表 | 第102-109页 |
| 附图 | 第109-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