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太阳能墙与建筑一体化的节能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太阳能与建筑节能 | 第10-13页 |
| ·太阳能 | 第10页 |
| ·建筑节能 | 第10-12页 |
| ·太阳能与建筑节能 | 第12-13页 |
| ·太阳能墙与建筑一体化 | 第13-17页 |
| ·传统太阳能墙 | 第13-14页 |
| ·复合太阳能墙 | 第14-15页 |
| ·复合太阳能墙与建筑一体化 | 第15-17页 |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小结 | 第19-20页 |
| 第2章 建筑节能策略分析 | 第20-34页 |
| ·建筑节能原理 | 第20-23页 |
| ·建筑、能源与环境 | 第20-21页 |
| ·建筑能耗 | 第21-22页 |
| ·建筑科学用能 | 第22-23页 |
| ·建筑与自然 | 第23-27页 |
| ·仿生建筑 | 第23-24页 |
| ·生命建筑 | 第24-25页 |
| ·生态建筑 | 第25-27页 |
| ·绿色能源建筑 | 第27-31页 |
| ·绿色能源与建筑 | 第27-28页 |
| ·仿生利用太阳能 | 第28-29页 |
| ·生态能源建筑 | 第29-31页 |
| ·建筑节能数字化 | 第31-33页 |
| ·数字化技术概述 | 第31-32页 |
| ·建筑节能数字化 | 第32-33页 |
| ·小结 | 第33-34页 |
| 第3章 复合建筑观的架构 | 第34-52页 |
| ·建筑的溯源及存在意义 | 第34-36页 |
| ·建筑是遮蔽所、掩体、调节气候的手段 | 第34-35页 |
| ·建筑是人伦之轨模 | 第35页 |
| ·建筑是人与自然结合的生命载体 | 第35-36页 |
| ·复合建筑观 | 第36-39页 |
|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 第36-37页 |
| ·复合建筑观的内涵 | 第37-38页 |
| ·生态建筑观——复合系统设计 | 第38-39页 |
| ·建筑复合系统的分析 | 第39-44页 |
| ·界面系统 | 第39-42页 |
| ·资源系统 | 第42-43页 |
| ·建筑复合能量系统 | 第43-44页 |
| ·城市能源有机网络系统 | 第44-51页 |
| ·能源与城市发展 | 第44页 |
| ·分布式能源与能源有机网络系统 | 第44-46页 |
| ·城市能源有机网络系统的架构 | 第46-51页 |
| ·小结 | 第51-52页 |
| 第4章 复合太阳能墙与建筑一体化的节能研究 | 第52-67页 |
| ·节能策略 | 第52-57页 |
| ·太阳能系统与建筑整合设计 | 第52-53页 |
| ·智能围护结构与建筑系统的集成 | 第53-55页 |
| ·建筑空间节能 | 第55-56页 |
| ·复合太阳能的建筑能量系统 | 第56-57页 |
| ·节能构造 | 第57-61页 |
| ·系统构成 | 第57-59页 |
| ·可行性分析 | 第59-60页 |
| ·构造设计 | 第60-61页 |
| ·节能分析 | 第61-66页 |
| ·综合热工性能分析 | 第61-64页 |
| ·复合效应 | 第64-65页 |
| ·其他效益的分析 | 第65-66页 |
| ·小结 | 第66-67页 |
| 第5章 复合太阳能墙与建筑一体化的应用研究 | 第67-80页 |
| ·应用原理分析 | 第67-71页 |
| ·人、建筑、自然的和谐 | 第67-68页 |
| ·建筑与城市设计的需求 | 第68-69页 |
| ·太阳能建筑一体化 | 第69-71页 |
| ·国内外应用实例分析 | 第71-77页 |
| ·山东建筑大学生态学生公寓 | 第71-73页 |
| ·英国贝丁顿零能耗社区 | 第73-74页 |
| ·上海生态办公示范楼 | 第74-77页 |
| ·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的应用 | 第77-79页 |
|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方法研究 | 第77-78页 |
| ·复合太阳能墙在节能改造中的应用 | 第78-79页 |
| ·小结 | 第79-80页 |
| 结论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 附录1 | 第86-87页 |
| 致谢 | 第87-88页 |
| 作者简介 | 第8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