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 英文摘要 | 第12-14页 |
| 引言 | 第14-30页 |
| 1 兽药残留及监控 | 第14-21页 |
| ·兽药残留及危害 | 第14-18页 |
| ·兽药残留定义及现状 | 第14-16页 |
| ·兽药残留产生的原因 | 第16-17页 |
| ·兽药残留的危害 | 第17-18页 |
| ·兽药残留的控制 | 第18-21页 |
| ·从畜牧生产环节控制药物残留 | 第19-20页 |
| ·加快兽药残留的立法,完善相应的配套法规 | 第20-21页 |
| 2 兽药残留检测技术 | 第21-23页 |
| ·微生物检测法 | 第21-22页 |
| ·理化检测法 | 第22页 |
| ·免疫分析法 | 第22-23页 |
| 3 氟苯尼考作用机理、残留毒性与限量标准 | 第23-27页 |
| ·药理特性与毒副作用 | 第23-25页 |
| ·氟苯尼考抗菌机理 | 第25页 |
| ·残留限量标准与检测 | 第25-27页 |
| 4 安普霉素作用机理、残留毒性与限量标准 | 第27-29页 |
| ·药理特性与毒副作用 | 第27页 |
| ·安普霉素抗菌机理 | 第27-28页 |
| ·残留限量标准与检测 | 第28-29页 |
| 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9-30页 |
| 实验一 氟苯尼考、安普霉素人工抗原的合成与鉴定 | 第30-4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5页 |
| ·材料 | 第30-31页 |
| ·试剂 | 第30页 |
| ·仪器 | 第30-31页 |
| ·实验动物 | 第31页 |
| ·方法 | 第31-35页 |
| ·氟苯尼考实验方法 | 第31-33页 |
| ·安普霉素实验方法 | 第33-35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39页 |
| ·氟苯尼考人工抗原的鉴定 | 第35-37页 |
| ·SDS-PAGE 鉴定结果 | 第35页 |
| ·紫外扫描鉴定结果 | 第35-36页 |
| ·红外扫描鉴定结果 | 第36页 |
| ·人工抗原结合比 | 第36-37页 |
| ·动物免疫试验结果 | 第37页 |
| ·安普霉素人工抗原的鉴定 | 第37-39页 |
| ·SDS-PAGE 鉴定结果 | 第37页 |
| ·IR 鉴定结果 | 第37-38页 |
| ·人工抗原结合比 | 第38-39页 |
| ·动物免疫实验结果 | 第39页 |
| 3 讨论 | 第39-41页 |
| ·氟苯尼考人工抗原合成与鉴定 | 第39-40页 |
| ·安普霉素人工抗原合成与鉴定 | 第40-41页 |
| 4 小结 | 第41-42页 |
| 实验二 氟苯尼考和安普霉素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 第42-5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8页 |
| ·材料 | 第42页 |
| ·试剂 | 第42页 |
| ·仪器 | 第42页 |
| ·实验动物 | 第42页 |
| ·方法 | 第42-48页 |
| ·抗体的制备 | 第43-44页 |
| ·间接竞争ELISA 测定抗血清效价 | 第44-45页 |
| ·抗血清特异性的鉴定 | 第45页 |
| ·抗血清的纯化 | 第45-46页 |
| ·免疫球蛋白IgG 的纯度鉴定 | 第46-47页 |
| ·抗体特异性的鉴定 | 第47-4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1页 |
| ·抗血清效价的测定 | 第48页 |
| ·抗血清特异性测定 | 第48-49页 |
| ·抗体纯度的鉴定 | 第49-50页 |
| ·抗体特异性鉴定 | 第50-51页 |
| 3 讨论 | 第51-52页 |
| 4 小结 | 第52-53页 |
| 实验三 鸡肉中氟苯尼考ELISA 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 第53-6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7页 |
| ·材料 | 第53-54页 |
| ·试剂 | 第53-54页 |
| ·方法 | 第54-57页 |
| ·间接竞争ELISA条件的优化 | 第54-56页 |
|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56页 |
| ·重复性试验 | 第56页 |
| ·交叉反应率的测定 | 第56页 |
| ·组织样品的提取 | 第56-57页 |
| ·准确度的测定 | 第57页 |
| ·灵敏度的测定 | 第57页 |
| ·LC-MS 法与 ELISA 法比较 | 第57页 |
| ·鸡肉样品的测定 | 第57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7-65页 |
| ·间接ELISA 优化结果 | 第57-61页 |
| ·包被抗原和抗血清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57-58页 |
| ·包被抗原最佳包被时间的选择 | 第58-59页 |
| ·封闭液的选择 | 第59页 |
| ·封闭时间的选择 | 第59-60页 |
| ·酶标二抗稀释度和作用时间的选择 | 第60页 |
| ·底物显色时间的选择 | 第60-61页 |
| ·底物中 H_2O_2 浓度的选择 | 第61页 |
| ·抗原抗体最佳竞争反应时间和温度的选择 | 第61页 |
|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61-62页 |
| ·重复性试验测定 | 第62-63页 |
| ·交叉反应率的测定 | 第63-64页 |
| ·准确度的测定 | 第64页 |
| ·灵敏度的确定 | 第64页 |
| ·ELISA 与 LC-MS 结果的比较 | 第64-65页 |
| ·样品测定结果 | 第65页 |
| 3 讨论 | 第65-67页 |
| ·间接竞争 ELISA 的反应条件 | 第65-66页 |
| ·间接竞争 ELISA 检测的灵敏度 | 第66-67页 |
| ·间接竞争 ELISA 的目的和意义 | 第67页 |
| 4 小结 | 第67-69页 |
| 实验四 鸡肉中安普霉素ELISA 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 第69-8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9-72页 |
| ·试剂 | 第69页 |
| ·方法 | 第69-72页 |
| ·间接 ELISA 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 | 第69-71页 |
| ·抗体间接竞争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71页 |
| ·重复性试验 | 第71页 |
| ·特异性测定 | 第71页 |
| ·组织样品的提取 | 第71页 |
| ·回收率的测定 | 第71-72页 |
| ·LC-MS 法与 ELISA 法比较 | 第72页 |
| ·鸡肉样品的测定 | 第7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2-78页 |
| ·包被抗原和抗血清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72-73页 |
| ·抗原最佳包被时间和温度的确定 | 第73页 |
| ·封闭液的确定 | 第73页 |
| ·抗原抗体最佳作用时间的确定 | 第73-74页 |
| ·显色时间和温度的确定 | 第74页 |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74-75页 |
| ·重复性试验测定 | 第75-76页 |
| ·特异性测定 | 第76页 |
| ·添加回收率的测定 | 第76-77页 |
| ·LC-MS 与ELISA 分析结果的比较 | 第77页 |
| ·样品测定结果 | 第77-78页 |
| 3 讨论 | 第78-79页 |
| ·方法的灵敏度 | 第78页 |
| ·方法的重复性 | 第78-79页 |
| ·方法的准确度 | 第79页 |
| 4 小结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7页 |
| 附录 | 第87-89页 |
| 致谢 | 第89-9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