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 第2章 川渝自然灾害特点及相关科技信息分类 | 第14-23页 |
| ·川渝地区自然灾害的基本特点 | 第14-16页 |
| ·自然灾害的定义 | 第14页 |
| ·川渝地区自然灾害的特点 | 第14-16页 |
| ·川渝地区自然灾害中科技信息的分类 | 第16-19页 |
| ·按受众需求过程划分 | 第16-18页 |
| ·按自然灾害类型划分 | 第18-19页 |
| ·按科技信息源划分 | 第19页 |
| ·自然灾害中科技信息的特征 | 第19-23页 |
| ·分散性 | 第19-20页 |
| ·偏重服务农业 | 第20-21页 |
| ·科技信息总量较少 | 第21-23页 |
| 第3章 自然灾害中科技信息的分布与采集 | 第23-32页 |
| ·科技信息的分布 | 第23-26页 |
| ·专业研究机构与专家学者 | 第23-24页 |
| ·行政管理部门与主管负责人 | 第24-25页 |
| ·科技期刊与专业网站 | 第25-26页 |
| ·灾害科技信息的采集重点 | 第26-28页 |
| ·有利于社会稳定的科技信息 | 第26-27页 |
| ·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技信息 | 第27页 |
| ·面向大众的科技知识信息 | 第27-28页 |
| ·灾害科技信息采集中存在的问题 | 第28-32页 |
| ·采集科技信息权限与媒体性质的问题 | 第28-29页 |
| ·科技信息采集与机构设置的问题 | 第29-30页 |
| ·自然环境对科技信息采集的影响 | 第30-32页 |
| 第4章 媒体科技信息传播的特点、方式和技巧 | 第32-47页 |
| ·传播特点 | 第32-39页 |
| ·本地媒体重整体,外地媒体重个体 | 第32-36页 |
| ·科技类媒体少而深,非科技类媒体快而杂 | 第36-39页 |
| ·传播方式 | 第39-44页 |
| ·深度解析的报纸传播 | 第39-40页 |
| ·形象生动的电广传播 | 第40-42页 |
| ·迅捷互动的网络传播 | 第42-44页 |
| ·传播技巧 | 第44-47页 |
| ·灾害中科技信息传播的“议程设置” | 第44-45页 |
| ·科技信息表达“平民化” | 第45-46页 |
| ·因地制宜选择优势媒介传播 | 第46-47页 |
| 第5章 媒体科技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 | 第47-53页 |
| ·宏观层面 | 第47-49页 |
| ·社会原因 | 第47-48页 |
| ·政策法律 | 第48-49页 |
| ·中观层面——媒体科技传播能力 | 第49-50页 |
| ·微观层面 | 第50-53页 |
| ·记者科学素养 | 第50-51页 |
| ·公众科学素养 | 第51-53页 |
| 结论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7-58页 |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新闻作品目录 | 第58-59页 |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加的学术与新闻实践活动目录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