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引言 | 第6-8页 |
一、关于道德主体的本质问题 | 第8-10页 |
二、道德与道德功能 | 第10-13页 |
(一) 道德是什么 | 第10-11页 |
(二) 道德的功能 | 第11-13页 |
三、道德教育必须回归生活 | 第13-21页 |
(一) 生活的内涵 | 第13-14页 |
(二) 生活与道德的关系 | 第14-15页 |
(三) 生活是道德教育基础的判据 | 第15-19页 |
1.逻辑上的考察 | 第16-18页 |
2.现实中的要求 | 第18-19页 |
3.价值上的选择 | 第19页 |
(四) 道德教育回归什么样的生活 | 第19-21页 |
1.回归现实生活 | 第20-21页 |
2.回归主体生活 | 第21页 |
3.回归开放生活 | 第21页 |
4.回归整体生活 | 第21页 |
四、现行道德教育与科学道德观的悖论 | 第21-32页 |
(一) 不同层次间道德教育相脱离 | 第22-23页 |
(二) 道德教育目的与手段相混淆 | 第23页 |
(三) 受教育者理性和主体性丧失 | 第23-25页 |
(四) 忽视了人的品德形成规律 | 第25-27页 |
1.忽略了遗传与生理成熟是品德发生、发展的生物学前提 | 第26页 |
2.忽略了环境教育在品德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 第26页 |
3.忽略了实践活动是儿童与青少年品德发展的必要基础 | 第26-27页 |
(五) 误读了学校教育的使命 | 第27-30页 |
1.道德教育的科学化 | 第28-29页 |
2.道德教育的理想化 | 第29页 |
3.道德教育的泛政治化 | 第29页 |
4.道德教育系统严重失衡 | 第29-30页 |
(六) 偏离了本真道德教育的发展路径 | 第30-32页 |
1.对儒家思想的全盘继承 | 第30页 |
2.对马列主义的教条解读 | 第30-31页 |
3.对外来文化的盲目信仰 | 第31-32页 |
五、解读为生活服务的道德教育 | 第32-51页 |
(一) 道德教育目标 | 第32-34页 |
(二) 道德教育内容 | 第34-41页 |
1.志向方面以树立远大理想 | 第34-35页 |
2.人格方面以培养理想人格 | 第35-36页 |
3.责任方面以增强责任意识 | 第36-37页 |
4.团队精神以学会交流合作 | 第37-38页 |
5.宽容意识以接受其他事物 | 第38-40页 |
6.感恩心态以回报整个社会 | 第40-41页 |
(三) 道德教育模式 | 第41-51页 |
1.学校: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专门场所 | 第45-46页 |
2.家庭:早期道德教育的重要园地 | 第46-47页 |
3.社会:道德教育网络化的大环境 | 第47-48页 |
4.传媒: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双刃剑 | 第48-51页 |
结束语 | 第51-52页 |
注释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