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震定位与可视化研究及其应用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7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 ·矿震 | 第10-12页 |
| ·监测技术 | 第12-13页 |
| ·定位方法 | 第13-15页 |
| ·矿震可视化 | 第15页 |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5-17页 |
| 2 矿震的研究 | 第17-34页 |
| ·矿震定义及分类、特征 | 第17-23页 |
| ·矿震定义 | 第17-18页 |
| ·矿震成因 | 第18-20页 |
| ·矿震分类 | 第20-22页 |
| ·矿震发生的一般规律 | 第22-23页 |
| ·矿震特征 | 第23页 |
| ·矿震波 | 第23-28页 |
| ·矿震波的定义 | 第23-24页 |
| ·矿震波的分类 | 第24-27页 |
| ·矿震波的传播规律 | 第27-28页 |
| ·弹性波的传播 | 第27页 |
| ·存在衰减的粘弹性介质中波的传播 | 第27-28页 |
| ·矿震发生的物理力学过程 | 第28-34页 |
| ·矿震机理理论 | 第28-30页 |
| ·完整岩石的破坏失稳机理 | 第30-33页 |
| ·岩体破坏形式 | 第33-34页 |
| 3 矿震监测系统研究 | 第34-47页 |
| ·微震监测原理及分类 | 第34页 |
| ·微震监测技术原理 | 第34页 |
| ·微震监测技术分类 | 第34页 |
| ·矿震监测方法 | 第34-37页 |
| ·矿震监测定位系统简介 | 第37-44页 |
| ·矿震监测定位系统的工作流程 | 第37-38页 |
| ·微震监测定位系统台站监测程序 | 第38-40页 |
| ·木城涧矿震监测定位系统主程序 | 第40-41页 |
| ·微震监测系统的网络连接 | 第41-44页 |
| ·矿震监测定位系统的优点 | 第44-47页 |
| ·国外主要微震监测系统简介 | 第44-45页 |
| ·本文所采用微震监测定位系统的优点 | 第45-47页 |
| 4 矿震震相的识别 | 第47-62页 |
| ·矿震震相的组成和特征 | 第47-48页 |
| ·矿震信号的干扰因素 | 第48-50页 |
| ·矿震震相的识别方法 | 第50-53页 |
| ·时域分析法 | 第51页 |
| ·频域分析法 | 第51页 |
| ·时频分析法 | 第51-52页 |
| ·模式识别的方法 | 第52-53页 |
| ·综合分析法 | 第53页 |
| ·矿震震相自动识别方法及应用 | 第53-62页 |
| ·P波和S波初动点的特征 | 第54-55页 |
| ·P波初至的自动识别 | 第55-59页 |
| ·S波初至的自动识别方法尝试 | 第59-62页 |
| 5 震源定位与可视化及其应用 | 第62-88页 |
| ·矿震震源定位方法 | 第62-71页 |
| ·Geiger法 | 第62-64页 |
| ·Geiger法的各种改进方法 | 第64页 |
| ·多事件定位 | 第64-67页 |
| ·空间域内的定位方法——台偶时差法 | 第67页 |
| ·非线性定位方法 | 第67-68页 |
| ·双重残差法(DDA) | 第68-69页 |
| ·最新定位方法——震源扫描算法(SSA) | 第69-71页 |
| ·本文中采用的矿震定位方法 | 第71-75页 |
| ·单台定位 | 第71-73页 |
| ·两台、三台定位 | 第73-74页 |
| ·多台定位 | 第74-75页 |
| ·震源定位方法的应用 | 第75-77页 |
| ·震源定位方法在木城涧煤矿的应用 | 第75-77页 |
| ·影响定位精度因素 | 第77页 |
| ·矿震可视化研究 | 第77-88页 |
| ·矿图的三维可视化 | 第78-82页 |
| ·震源定位的可视化 | 第82-85页 |
| ·矿震数据的可视化 | 第85-88页 |
| 6 结论 | 第88-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6页 |
| 致谢 | 第96-9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