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6页 |
·研究动机与目的 | 第12-13页 |
·研究问题呈现 | 第13页 |
·研究假设 | 第13-16页 |
·关于正念和自我控制的相关假设 | 第13页 |
·关于内观正念禅修改善自我控制的假设 | 第13-14页 |
·关于正念提高自我控制的原因假设 | 第14-16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6-26页 |
·前言 | 第16页 |
·自我控制与正念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研究 | 第16-22页 |
·自我控制与正念概念界定 | 第16-19页 |
·自我控制与正念的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自我控制与自我耗竭 | 第22-26页 |
·自我耗竭的抑制研究 | 第22-23页 |
·正念禅修与自我耗竭抑制 | 第23-24页 |
·自我控制的提升 | 第24-26页 |
第3章 研究设计 | 第26-30页 |
·研究目的、构想与假设 | 第26-27页 |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研究的基本构想与假设 | 第26-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7页 |
·问卷调查法 | 第27页 |
·访谈法 | 第27页 |
·研究对象 | 第27-28页 |
·操作性定义 | 第28页 |
·研究工具 | 第28页 |
·数据的分析处理 | 第28页 |
·研究意义 | 第28-30页 |
第4章 正念与自我控制的关系研究 | 第30-42页 |
·研究目的 | 第30页 |
·研究假设 | 第30页 |
·研究方法 | 第30-33页 |
·研究被试和操作程序 | 第30页 |
·研究工具 | 第30-32页 |
·研究程序 | 第32页 |
·数据的处理 | 第32-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7页 |
·结果 | 第33页 |
·样本总体数据描述性统计结果 | 第33-34页 |
·正念人群团体和普通人群团体的正念和自我控制的差异 | 第34页 |
·新旧生因素对正念和自控子因素影响 | 第34-35页 |
·正念和自我控制的相关 | 第35-36页 |
·正念和自我控制的回归分析 | 第36-37页 |
·关于正念和自我控制相关的分析与讨论 | 第37-41页 |
·正念中的控制因素 | 第37-38页 |
·自我控制中的正念因素 | 第38-39页 |
·正念因子与自我控制因子相关关系讨论 | 第39-40页 |
·不同被试团体的正念与自我控制相关差异性讨论 | 第40页 |
·关于正念及其觉知性行为和非反应性对自我控制的回归分析讨论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第5章 短期正念禅修训练对正念和自控能力提高研究 | 第42-66页 |
·研究目的 | 第42页 |
·研究假设 | 第42页 |
·实验设计的理论依据 | 第42页 |
·实验设计 | 第42-43页 |
·内观正念禅修 | 第43页 |
·研究方法 | 第43-44页 |
·被试 | 第43页 |
·工具 | 第43-44页 |
·程序 | 第44页 |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第44页 |
·十日内观课程及其安排 | 第44-49页 |
·十日内观课程的行为规范 | 第46-4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7页 |
·实验组和对照组,新老生之间正念总分平均数总体差异性 | 第49-51页 |
·实验组与对照组正念得分前后测差异显著性 | 第51页 |
·实验组与对照组自控得分前后测差异显著性 | 第51页 |
·实验组与对照组正念自控得分样本同质性 | 第51-52页 |
·实新旧生分组因素纳入后前后与跟踪测试得分差异性 | 第52页 |
·组内因素效应检验 | 第52-53页 |
·前后测与跟踪测试的对比趋势分析 | 第53-54页 |
·正念训练对正念及自控影响的时间效应 | 第54-57页 |
·十日正念内观课程所引起的自我控制的时间序列分析 | 第57-62页 |
·讨论 | 第62-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第6章 关于正念禅修提高自我控制水平的质性研究 | 第66-94页 |
·研究目的 | 第66页 |
·研究假设 | 第66页 |
·研究方法 | 第66-72页 |
·研究对象 | 第67页 |
·研究工具 | 第67-68页 |
·研究程序 | 第68-69页 |
·资料分析 | 第69-72页 |
·结果分析 | 第72-85页 |
·禅修练习者在禅修中的自我耗竭状况 | 第72-74页 |
·禅修练习者在禅修中的自我耗竭的应对 | 第74-79页 |
·内观禅修后的改变报告 | 第79-80页 |
·内观禅修产生改变的原因 | 第80-82页 |
·内观禅修的练习和应用 | 第82-84页 |
·内观禅修和行为改变 | 第84-85页 |
·讨论 | 第85-92页 |
·新旧生在十日内观课程中的自我耗竭比较 | 第85-86页 |
·新旧生在十日内观课程中自我耗竭应对比较 | 第86-87页 |
·参加十日课程后对课程参加者的影响比较 | 第87-88页 |
·正念和自我耗竭 | 第88-90页 |
·正念中促使行为改变的因素 | 第90-92页 |
·研究结果总结 | 第92-94页 |
第7章 本文的总讨论、创新点和不足 | 第94-100页 |
·正念对自我控制的影响 | 第94-97页 |
·正念对注意控制的影响 | 第94-95页 |
·正念与情绪控制 | 第95页 |
·正念与积极情绪下的自我控制提升 | 第95-96页 |
·正念与非评判态度下的自我控制提升 | 第96-97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97-98页 |
·研究的局限性 | 第98-100页 |
·研究工具 | 第98页 |
·研究样本 | 第98页 |
·研究方法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8页 |
附录 | 第108-116页 |
附录一 | 第108-110页 |
附录二 | 第110-112页 |
附录三 | 第112-114页 |
附录四 | 第114-116页 |
致谢 | 第116-11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