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3页 |
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背景 | 第8页 |
·农村城镇化背景 | 第8-9页 |
2. 研究目的 | 第9页 |
3. 研究现状及意义 | 第9-10页 |
·学术研究现状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4. 目标与创新点 | 第10页 |
5. 课题相关概念阐释 | 第10-11页 |
·研究对象的确定—农村 | 第10页 |
·研究背景环境确定—城镇化 | 第10页 |
·研究内容的确定—居住形态 | 第10-11页 |
6.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7.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农村城镇化的相关研究及居住现状分析 | 第13-19页 |
·城镇化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概念阐释 | 第13页 |
·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发展 | 第13-14页 |
·我国农村居住现状特征和存在问题 | 第14-15页 |
·我国农村居住现状存在的问题 | 第14页 |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14-15页 |
·国外村镇建设对我国农村居住建设的启示 | 第15-18页 |
·韩国和日本村庄建设和改造的相关研究和实践 | 第15-17页 |
·德国的村镇更新实践 | 第17页 |
·国外村镇建设对我国农村居住建设的启示 | 第17-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苏南农村居住形态嬗变分析及理念构建 | 第19-29页 |
·城镇化大潮下苏南农村居住形态类型与特征的变化 | 第19-21页 |
·概念界定 | 第19页 |
·物质空间形态的变革 | 第19-20页 |
·文化形态的变革 | 第20-21页 |
·影响苏南农村居住形态嬗变的因子分析 | 第21-22页 |
·经济原因 | 第21页 |
·交通体系演化 | 第21页 |
·人口流动与家庭结构变迁的影响 | 第21页 |
·大众文化对农民的影响 | 第21-22页 |
·国家政策的影响 | 第22页 |
·新型居住形态探索的必要性分析 | 第22-24页 |
·城中村现象的出现 | 第22-23页 |
·三集中居住趋势的利弊分析 | 第23-24页 |
·过渡链接型居住理念的构建 | 第24-28页 |
·城市有机更新理论 | 第24-25页 |
·过渡链接型居住理念阐释 | 第25页 |
·理念的构建要点 | 第25-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城镇化中苏南农村新型居住形态的探索 | 第29-40页 |
·规划布局 | 第29-32页 |
·分析村庄性质,挖掘地方文化特色 | 第29页 |
·明确布局结构 | 第29-32页 |
·尊重村民生产生活方式 | 第32页 |
·空间形态 | 第32-35页 |
·宜人的比例尺度 | 第32-35页 |
·节奏变化的景观序列 | 第35页 |
·色彩原则 | 第35-37页 |
·外饰面材料的运用 | 第36页 |
·型式色彩表现 | 第36-37页 |
·建筑装饰细部 | 第37-39页 |
·屋顶 | 第37-38页 |
·立面形式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城镇化中农村居住形态发展的引导原则及对策建议 | 第40-44页 |
·从过渡链接型理念看未来集中居住形态机制的构建 | 第40-42页 |
·因地制宜的规划观念 | 第40-41页 |
·弹性随机的控制原则 | 第41-42页 |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42页 |
·促进农村城镇化与居住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2-43页 |
·自组织演化和政府的积极支持相结合 | 第42-43页 |
·居住建设需全民参与 | 第43页 |
·村庄规划应近远结合 | 第43页 |
·乡村聚居环境必须实行规范化 | 第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过渡链接型理念的运用——以顾山镇红豆村为例 | 第44-59页 |
·红豆村简介 | 第44-47页 |
·村庄发展优势分析 | 第45页 |
·村庄发展劣势分析 | 第45-47页 |
·过渡链接型居住理念的运用探索 | 第47-56页 |
·空间布局 | 第47-53页 |
·建筑处理 | 第53-55页 |
·文脉的延续 | 第55-56页 |
·红豆村居住建设经验启示 | 第56-57页 |
·肌理自然性 | 第56-57页 |
·生活方式灵活性 | 第57页 |
·文化延续性 | 第57页 |
·政策合理性 | 第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