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论 | 第9-23页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第9-13页 |
(一) 选题缘起 | 第9-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学术前史的回顾 | 第13-20页 |
(一) 民国时期国内学界对于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研究 | 第13-14页 |
(二) 20世纪50至70年代大陆学界对于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研究 | 第14页 |
(三) 20世纪80年代至今大陆学界对于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研究 | 第14-18页 |
(四) 港台、海外史学界对于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研究 | 第18-19页 |
(五) 当前研究现状的不足与反思 | 第19-20页 |
三、关于文本的说明 | 第20-23页 |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0-21页 |
(二) 本文的篇章结构 | 第21-23页 |
第一章 50年代湖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 第23-39页 |
一、社会历史背景 | 第23-26页 |
(一) 农村金融面临的困境 | 第23-25页 |
(二) 国家因素的积极参与 | 第25-26页 |
二、重点试办阶段 | 第26-28页 |
三、普遍推广阶段 | 第28-32页 |
四、整顿、巩固、提高阶段 | 第32-35页 |
五、改组阶段 | 第35-39页 |
第二章 理想层面上的内在逻辑追求—信用合作社的文本制度分析 | 第39-48页 |
一、信用社各组织机构的制度安排 | 第39-41页 |
二、信用社成员的制度安排 | 第41-43页 |
三、信用社的业务制度安排 | 第43-46页 |
四、文本制度安排下的民众性组织界定 | 第46-48页 |
第三章 现实运行环境的种种压力—信用合作社的外在环境分析 | 第48-61页 |
一、信用合作社的外部组织关系 | 第48-53页 |
(一) 信用合作社与国家党政机构之间的关系 | 第48-50页 |
(二) 信用社与国家银行机构之间的关系 | 第50-52页 |
(三) 信用合作社与生产合作社之间的关系 | 第52-53页 |
二、信用合作社的外在制度环境 | 第53-61页 |
(一) 政治性话语及群众运动的冲击 | 第54-56页 |
(二) 计划性经济体系的束缚 | 第56-58页 |
(三) 传统农村社会观念的影响 | 第58-61页 |
第四章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信用合作社的异化 | 第61-74页 |
一、制度诉求与现实运行之间的不可协调 | 第61-68页 |
(一) 组织运作的内在逻辑与外部压力之间的冲突 | 第61-64页 |
(二) 业务运营的经济理性与政治工具性之间的两难选择 | 第64-68页 |
二、信用合作社的异化 | 第68-74页 |
(一) 集民众性组织和国家性组织特性于一体 | 第69-71页 |
(二) 政治性行为和逐利性行为并存 | 第71-74页 |
结语 | 第74-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后记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