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社与文人心态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8-12页 |
一、研究现状及空缺 | 第8-10页 |
(一) 明代诗社研究状况 | 第8-9页 |
(二) 明代文人心态研究状况 | 第9页 |
(三) 研究空间与前景展望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与思路 | 第10-12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明代诗社综述 | 第12-30页 |
第一节 研究范围的确定 | 第12-18页 |
一、“诗社”定义 | 第12-13页 |
二、“明代诗社”界定标准 | 第13-16页 |
三、“明代诗社”甄别结果 | 第16-18页 |
第二节 明代诗社之类型 | 第18-30页 |
一、身份等级 | 第19-21页 |
二、年龄层次 | 第21-23页 |
三、规模大小 | 第23-24页 |
四、活动形式 | 第24-27页 |
五、组织方式 | 第27-30页 |
第二章 文人心态与明代诗社的定性 | 第30-44页 |
第一节 与政相安——政治立场的定性 | 第30-35页 |
一、政权过渡时期的诗社政治立场 | 第31-33页 |
二、政权巩固时期的诗社政治立场 | 第33-35页 |
第二节 闲暇乐事——精神内涵的定性 | 第35-39页 |
一、“乐”之表现与动因 | 第36-38页 |
二、“乐”之外的其他探索 | 第38-39页 |
第三节 怀旧趋同——文化面貌的定性 | 第39-44页 |
一、旧梦重温:明代诗社的文化寄托 | 第40-41页 |
二、同声相应:明代诗社的认知内涵 | 第41-44页 |
第三章 明代诗社与文人心态的渐变 | 第44-62页 |
第一节 政治地位的降低与文人心态的渐变 | 第45-49页 |
一、见弃于朝:诗社政治地位的降低 | 第45-47页 |
二、进退维谷:文人的应对与心路历程 | 第47-49页 |
第二节 思想地位的缺失与文人心态的渐变 | 第49-56页 |
一、心学思潮的兴起与文人的抉择 | 第50-52页 |
二、实学思潮的冲击与文人的自省 | 第52-54页 |
三、佛学思想的深入与文人的沉寂 | 第54-56页 |
第三节 文化地位的转型与文人心态的渐变 | 第56-62页 |
一、“古”“心”转变与主体之识的觉醒 | 第56-57页 |
二、风雅变质与入俗之风的盛行 | 第57-59页 |
三、个性消解与社团人格的成型 | 第59-62页 |
第四章 明代诗社的双重层面与价值论定 | 第62-70页 |
第一节 实践成就的双重水准 | 第62-66页 |
第二节 自我期许的双重标准 | 第66-70页 |
结语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