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间隧道穿越可液化土层的地震响应分析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引言 | 第11页 |
| ·地震概述 | 第11-12页 |
| ·砂土液化问题及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区间隧道震害特点与机理分析 | 第14-16页 |
| ·区间隧道地震响应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 ·论文的选题及主要工作 | 第19-21页 |
| ·论文的选题 | 第19页 |
| ·主要工作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21-36页 |
| ·有限差分软件 | 第21-22页 |
| ·模型计算范围的截取 | 第22-23页 |
| ·动态边界条件的建立 | 第23-26页 |
| ·液化土体的动本构模型 | 第26-27页 |
| ·常用的几种阻尼形式 | 第27-32页 |
| ·瑞利阻尼 | 第28-29页 |
| ·滞后阻尼 | 第29-32页 |
| ·动态加载方式 | 第32-34页 |
| ·接触面的模拟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模型的建立 | 第36-46页 |
| ·基本假定 | 第36页 |
| ·模型简述 | 第36-42页 |
| ·基本参数的选取 | 第36-38页 |
| ·网格的划分 | 第38-39页 |
| ·液化土体的动本构模型 | 第39-40页 |
| ·阻尼参数的选取 | 第40页 |
| ·地震波的输入 | 第40-42页 |
| ·土体液化性状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 第42-46页 |
| ·衬砌结构的内力 | 第43-44页 |
| ·隧道周围地基土的超静孔压 | 第44页 |
| ·衬砌结构的位移 | 第44-46页 |
| 第四章 区间隧道地震响应影响因素分析 | 第46-71页 |
| ·引言 | 第46页 |
| ·衬砌硅标号的影响 | 第46-57页 |
| ·衬砌结构的内力 | 第47-50页 |
| ·隧道周围地基土的液化性状 | 第50-53页 |
| ·衬砌结构的水平位移 | 第53-54页 |
| ·衬砌结构的竖向位移 | 第54-56页 |
| ·小结 | 第56-57页 |
| ·衬砌密度的影响 | 第57-61页 |
| ·衬砌结构的内力 | 第57-59页 |
| ·隧道周围地基土的液化性状 | 第59页 |
| ·衬砌结构的水平位移 | 第59-60页 |
| ·衬砌结构的竖向位移 | 第60页 |
| ·小结 | 第60-61页 |
| ·衬砌厚度的影响 | 第61-64页 |
| ·衬砌结构的内力 | 第61-62页 |
| ·隧道周围地基土的液化性状 | 第62-63页 |
| ·衬砌结构的水平位移 | 第63页 |
| ·衬砌结构的竖向位移 | 第63-64页 |
| ·小结 | 第64页 |
| ·隧道埋深的影响 | 第64-69页 |
| ·衬砌结构的内力 | 第65-66页 |
| ·隧道周围地基土的液化性状 | 第66-68页 |
| ·衬砌结构的水平位移 | 第68页 |
| ·衬砌结构的竖向位移 | 第68-69页 |
| ·小结 | 第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 第五章 杭州地铁1号线工程抗震分析 | 第71-81页 |
| ·工程概述 | 第71页 |
| ·物理条件及模型的建立 | 第71-74页 |
| ·场地条件 | 第71-73页 |
| ·地质构造与区域稳定性 | 第73-74页 |
| ·结果分析 | 第74-80页 |
| ·衬砌结构的内力 | 第74-76页 |
| ·衬砌周围地基土的液化性状 | 第76-78页 |
| ·衬砌结构的水平位移 | 第78-79页 |
| ·衬砌结构的竖向位移 | 第79-80页 |
| ·本章小节 | 第80-81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 ·主要结论 | 第81页 |
| ·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 第81-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 致谢 | 第88-89页 |
| 作者简介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