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缘起 | 第9-10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 第10-12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11-12页 |
·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主要内容与结构框架 | 第13-15页 |
·主要内容 | 第13页 |
·结构框架 | 第13-15页 |
2 历史建筑场的概念与特质 | 第15-37页 |
·概念诠释 | 第15-23页 |
·场(field) | 第15-17页 |
·建筑场(Buildings' Field) | 第17-21页 |
·历史建筑场 | 第21-23页 |
·历史建筑场的分类探讨 | 第23-27页 |
·按空间形态分 | 第23-25页 |
·按场空间的性格分 | 第25-27页 |
·历史建筑场与城市空间构架的关系 | 第27-30页 |
·历史建筑场空间的特质 | 第30-35页 |
·人的活动的选择性 | 第30-31页 |
·文化意义的完整性 | 第31-32页 |
·空间形象的持续性 | 第32-33页 |
·地段精神的标识性 | 第33页 |
·功能组成的多样性 | 第33-35页 |
·小结 | 第35-37页 |
3 历史建筑场空间的规划设计方法 | 第37-72页 |
·历史建筑及其场空间的价值再认识 | 第37-38页 |
·历史建筑场空间设计的原则 | 第38-40页 |
·保护第一的原则 | 第38页 |
·以人为本的原则 | 第38-39页 |
·整体性设计原则 | 第39-40页 |
·持续发展的原则 | 第40页 |
·历史建筑场空间设计的策略 | 第40-44页 |
·积极保护 | 第40-41页 |
·整体创造 | 第41-44页 |
·历史建筑场空间的建构元素及其设计要点 | 第44-69页 |
·本体 | 第45页 |
·边界划分 | 第45-46页 |
·顶界面 | 第46-50页 |
·底界面 | 第50-57页 |
·垂直边界 | 第57-62页 |
·开口 | 第62-65页 |
·陈设物 | 第65-66页 |
·本体、边界之间的比例问题 | 第66-69页 |
·“场”的建构—历史建筑空间环境的一种城市设计方法 | 第69-72页 |
4 西安钟鼓楼建筑场空间评析 | 第72-99页 |
·钟鼓楼场空间的历史形态研究 | 第72-76页 |
·钟鼓楼场空间产生的背景 | 第72-73页 |
·历史格局的演变过程分析 | 第73-75页 |
·农耕文明下钟鼓楼场空间特质总结 | 第75-76页 |
·时代发展的问题研究 | 第76-79页 |
·盘道的出现与场空间的肢解 | 第76-77页 |
·广场的开辟与场空间的重生 | 第77-79页 |
·鼓楼西广场开辟与场空间的二次肢解 | 第79页 |
·现代都市环境中钟鼓楼场空间的再生 | 第79-97页 |
·与城市空间构架的关系 | 第79-81页 |
·钟鼓楼场空间建构要素与评析 | 第81-93页 |
·钟鼓楼场空间的比例问题 | 第93-97页 |
·对钟鼓楼场空间的构想 | 第97页 |
·小结 | 第97-99页 |
5 结语 | 第99-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05-106页 |
图录 | 第106-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