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武乡会仙观建筑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课题研究的现状 | 第11-12页 |
·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12页 |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2-14页 |
2 道教文化与道教建筑 | 第14-24页 |
·道教的产生及其思想渊源 | 第14-16页 |
·道教的产生 | 第14页 |
·道教的思想渊源 | 第14-16页 |
·道教的基本信仰与教义 | 第16-18页 |
·道教建筑及其所体现的道教思想 | 第18-22页 |
·道教建筑的产生与发展 | 第18-20页 |
·道教建筑中体现的道教思想 | 第20-22页 |
·小结 | 第22-24页 |
3 武乡会仙观的创建与历史沿革 | 第24-29页 |
·武乡会仙观的创建 | 第24-25页 |
·武乡会仙观的历史沿革 | 第25-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4 武乡会仙观的选址与环境 | 第29-40页 |
·武乡县的历史地理环境 | 第29-32页 |
·武乡县的历史沿革 | 第29-30页 |
·武乡会仙观的地理环境 | 第30-32页 |
·会仙观的选址 | 第32-38页 |
·道教宫观的仙境模式 | 第32-33页 |
·会仙观选址的风水意象 | 第33-38页 |
·小结 | 第38-40页 |
5 会仙观的总体布局与规划手法 | 第40-52页 |
·道教建筑群的基本布局方式 | 第40-41页 |
·会仙观的现状和总体布局 | 第41-43页 |
·会仙观建筑群轴线和外部空间组织分析 | 第43-47页 |
·轴线的处理 | 第43-45页 |
·外部空间的组织 | 第45-47页 |
·总体布局复原探讨 | 第47-50页 |
·总体布局复原的目的与条件 | 第47-49页 |
·建筑布局复原探讨 | 第49-50页 |
·小结 | 第50-52页 |
6 单体建筑研究 | 第52-83页 |
·主要单体建筑研究 | 第52-66页 |
·戏楼 | 第52-55页 |
·关帝殿 | 第55-57页 |
·玉皇殿 | 第57-61页 |
·三清殿 | 第61-66页 |
·其它单体建筑简介 | 第66-70页 |
·建筑特点分析 | 第70-80页 |
·建筑平面定位、结构特点与构件做法 | 第70-77页 |
·建筑装饰与细部分析 | 第77-80页 |
·小结 | 第80-83页 |
7 武乡会仙观保护与发展的意义 | 第83-91页 |
·武乡会仙观的价值分析 | 第83-85页 |
·武乡会仙观建筑群的历史和信息价值 | 第83-84页 |
·武乡会仙观建筑群的艺术和科学价值 | 第84-85页 |
·武乡会仙观的社会文化和经济价值 | 第85-86页 |
·会仙观的社会文化价值 | 第85页 |
·会仙观的经济价值 | 第85-86页 |
·武乡会仙观建筑保护的原则及措施 | 第86-89页 |
·武乡会仙观的保护原则 | 第86-87页 |
·武乡会仙观的保护措施 | 第87-89页 |
·武乡会仙观建筑的合理利用 | 第89-90页 |
·小结 | 第90-91页 |
8 结论 | 第91-96页 |
·武乡会仙观的选址特征 | 第91页 |
·武乡会仙观的总体布局和空间组织 | 第91-92页 |
·武乡会仙观单体建筑特色 | 第92-93页 |
·保护与发展的意义 | 第93-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99页 |
图录 | 第99-101页 |
表格来源 | 第101-102页 |
附录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