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1 引言 | 第16-24页 |
·低温弱光对辣椒生长的影响 | 第16-17页 |
·低温弱光下辣椒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 | 第17页 |
·低温弱光下辣椒光合生理特性的变化 | 第17-19页 |
·光合速率的变化 | 第17-18页 |
·弱光条件下番茄光合产物的运输和分配 | 第18页 |
·光补偿点的变化 | 第18页 |
·光合色素的变化 | 第18页 |
·叶绿素 a 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的变化 | 第18-19页 |
·RubpCase 和其它光合指标的变化 | 第19页 |
·低温弱光对辣椒叶片膜脂过氧化,保护酶,抗坏血酸的影响 | 第19-21页 |
·低温弱光对辣椒叶片膜脂的影响 | 第19-20页 |
·低温弱光对辣椒叶片保护酶的影响 | 第20-21页 |
·低温弱光对辣椒叶片抗坏血酸的影响 | 第21页 |
·低温弱光对辣椒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第21-22页 |
·可溶性糖 | 第21-22页 |
·游离脯氨酸 | 第22页 |
·低温弱光对辣椒果实品质的影响 | 第22-23页 |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30页 |
·试验处理 | 第24-26页 |
·苗期抗冷指数研究试验 | 第24页 |
·苗期低温弱光处理试验 | 第24-25页 |
·成株期低温弱光处理大田试验 | 第25页 |
·强光对辣椒幼苗低温弱光胁迫后影响的研究 | 第25-26页 |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26-30页 |
·生长指标 | 第26页 |
·冷害指数 | 第26页 |
·保护酶活性 | 第26-27页 |
·丙二醛(MDA)含量 | 第27页 |
·可溶性蛋白含量 | 第27页 |
·APX 酶活性(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 | 第27页 |
·电解质渗透率 | 第27-28页 |
·可溶性糖 | 第28页 |
·脯氨酸 | 第28页 |
·叶绿素 | 第28页 |
·维生素C | 第28页 |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第28-29页 |
·光合参数的测定 | 第29页 |
·光响应曲线与 CO_2 响应曲线测定 | 第29-3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0-61页 |
·低温胁迫对辣椒幼苗冷害指数的影响 | 第30页 |
·低温弱光胁迫及恢复过程对辣椒幼苗生长与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30-39页 |
·低温弱光胁迫及恢复过程对辣椒幼苗外部形态的影响 | 第30-31页 |
·低温弱光胁迫及恢复过程对茎粗的影响 | 第31页 |
·低温弱光胁迫对辣椒幼苗株高的影响 | 第31-32页 |
·低温弱光胁迫及恢复过程对辣椒幼苗叶片数的影响 | 第32-33页 |
·低温弱光胁迫及恢复过程对辣椒幼苗叶片和地上部干鲜重比的影响 | 第33-34页 |
·低温弱光胁迫及恢复过程对辣椒幼苗SOD 活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低温弱光胁迫及恢复过程对辣椒幼苗POD 与APX 活性的影响 | 第35-36页 |
·低温弱光胁迫及恢复过程对辣椒幼苗 Pr 与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低温弱光胁迫及恢复过程对辣椒幼苗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低温弱光胁迫及恢复过程对辣椒幼苗叶片电解质渗透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低温弱光胁迫及恢复过程对辣椒幼苗叶片MDA 含量的影响 | 第39页 |
·低温弱光胁迫及恢复过程对辣椒幼苗光合与荧光指标的影响 | 第39-48页 |
·低温弱光胁迫对辣椒幼苗外部形态的影响 | 第39-40页 |
·低温弱光及恢复过程对辣椒幼苗 Pn 的影响 | 第40-42页 |
·低温弱光及恢复过程对辣椒幼苗 Gs 的影响 | 第42页 |
·低温弱光及恢复过程对辣椒幼苗 Ci 的影响 | 第42-43页 |
·低温弱光及恢复过程对辣椒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低温弱光及恢复过程对辣椒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 Fv/Fm 和 ΦPSⅡ 的影响 | 第44-46页 |
·低温弱光及恢复过程对辣椒幼苗光化学猝灭系数 qP 的影响 | 第46-47页 |
·低温弱光及恢复过程对辣椒幼苗光适应下 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 Fv′/Fm′的影响 | 第47-48页 |
·辣椒CMS“三系”自然条件下低温弱光逆境的影响 | 第48-57页 |
·弱光胁迫对辣椒植株外部形态的影响 | 第48页 |
·弱光条件下不同材料的干鲜重比的变化 | 第48页 |
·弱光条件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弱光条件对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 第49-51页 |
·不同光照强度下辣椒叶片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 | 第51-52页 |
·弱光条件对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52-53页 |
·弱光条件对辣椒果实品质的影响 | 第53-54页 |
·晚秋试验过程气温变化趋势 | 第54页 |
·晚秋自然低温弱光条件对辣椒外部形态的影响 | 第54页 |
·晚秋自然低温弱光条件对辣椒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54-56页 |
·晚秋自然低温弱光条件对辣椒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56-57页 |
·强光对低温弱光胁迫后辣椒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57-61页 |
·强光对低温弱光胁迫后辣椒幼苗SOD 活性的影响 | 第57-58页 |
·强光对低温弱光胁迫后辣椒幼苗POD 活性的影响 | 第58-59页 |
·强光对低温弱光胁迫后辣椒幼苗CAT 活性的影响 | 第59页 |
·强光对低温弱光胁迫后辣椒幼苗MDA 含量的影响 | 第59页 |
·强光对低温弱光胁迫后辣椒幼苗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59-61页 |
4. 讨论 | 第61-66页 |
·辣椒主要形态生理特性比较 | 第61页 |
·辣椒幼苗低温弱光逆境适应性差异的生理机制 | 第61-63页 |
·辣椒自然条件下低温弱光逆境适应性差异的生理机制 | 第63-64页 |
·强光对辣椒幼苗低温弱光胁迫后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64页 |
·关于辣椒耐低温弱光性鉴定方法的分析 | 第64-66页 |
5. 结论 | 第66-67页 |
6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