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居住建筑论文--传统住宅(民居)论文

鄂西传统木构民居宜居性评价与改造研究 ——以大茅坡营村为例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3-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1.1 宜居性的提出与兴起第13页
        1.1.2 传统木构民居的现状第13-14页
        1.1.3 鄂西传统村落的政策支持第14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4-15页
        1.2.1 研究目的第14-15页
        1.2.2 研究意义第15页
    1.3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16-19页
        1.4.1 研究方法第16-18页
        1.4.2 研究框架第18-19页
    1.5 研究价值与创新点第19-21页
        1.5.1 研究价值第19页
        1.5.2 创新点第19-21页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1-29页
    2.1 相关理论支撑第21-22页
        2.1.1 人居环境理论第21页
        2.1.2 需求层次理论第21页
        2.1.3 建筑方针第21-22页
    2.2 国外木构民居研究现状第22-24页
        2.2.1 木构民居的研究第22页
        2.2.2 宜居性的研究第22-23页
        2.2.3 木构民居改造研究第23-24页
    2.3 国内传统木构民居的研究现状第24-26页
        2.3.1 传统木构民居的研究第24页
        2.3.2 宜居性的研究第24-26页
        2.3.3 木构民居改造研究第26页
    2.4 本章小结第26-29页
第3章 鄂西传统木构民居宜居性评价要素的构建第29-67页
    3.1 评价目标与评价对象第29-31页
        3.1.1 评价目标第29-30页
        3.1.2 评价对象第30-31页
    3.2 评价要素建立的基本步骤第31-32页
    3.3 宜居性评价相关规范研究第32-35页
        3.3.1 健康建筑评价标准第32-33页
        3.3.2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第33-34页
        3.3.3 住宅性能评价技术标准第34页
        3.3.4 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第34-35页
        3.3.5 建筑安全评价标准第35页
    3.4 构建原理、方法和原则第35-38页
        3.4.1 构建原理第35-36页
        3.4.2 评价方法第36-37页
        3.4.3 指标确定原则第37-38页
    3.5 整合指标因素第38-47页
        3.5.1 指标归纳第38-40页
        3.5.2 指标筛选第40页
        3.5.3 确定评价因素的论域与等级论域第40-42页
        3.5.4 指标体系的标准制定第42-47页
    3.6 确定各层次权重第47-66页
        3.6.1 构造三角模糊数互补判断矩阵第47-48页
        3.6.2 一致性检验第48-49页
        3.6.3 单层因素权重生成第49-51页
        3.6.4 其他各层次的计算与排序第51-64页
        3.6.5 各层次指标权重汇总第64-66页
    3.7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4章 大茅坡营村传统木构民居宜居性评价实例第67-87页
    4.1 大茅坡营村实地调研第67-72页
        4.1.1 调研对象的选择第67-68页
        4.1.2 村落概况第68-69页
        4.1.3 木构民居调查第69-72页
    4.2 大茅坡营村木构民居宜居性评价第72-84页
        4.2.1 评价流程第72页
        4.2.2 指标得分第72-73页
        4.2.3 物质环境调查第73-80页
        4.2.4 非物质环境调查第80-82页
        4.2.5 评价结果汇总第82-84页
    4.3 大茅坡营村宜居性综合评价分析第84-85页
    4.4 本章小结第85-87页
第5章 大茅坡营村木构民居宜居性改造研究第87-101页
    5.1 改造方法探讨第87-89页
        5.1.1 替换性改造第87页
        5.1.2 功能性改造第87-88页
        5.1.3 贴面改造第88页
        5.1.4 工业模块化改造第88-89页
    5.2 改造案例——“U字型”木构民居第89-99页
        5.2.1 “U字型”木构民居初始评估第90-91页
        5.2.2 室内采光环境改造第91-92页
        5.2.3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改造第92-93页
        5.2.4 建筑功能性改造第93-94页
        5.2.5 给排水改造第94-96页
        5.2.6 厨房清洁能源改造第96-97页
        5.2.7 无障碍设施改造第97页
        5.2.8 防火防盗改造第97-98页
        5.2.9 其他宜居性改造第98-99页
    5.3 改造后“U字型”民居宜居性评价第99-101页
第6章 结语第101-103页
    6.1 总结第101页
    6.2 局限性与不足第101-102页
    6.3 展望第102-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09页
攻读硕士期间已(拟)发表的论文第109-111页
附录1第111-113页
附录2 非物质环境居民调查问卷第113-115页
附录3 大茅坡营村木构民居宜居评价细节表第115-120页
致谢第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泰达自来水公司办公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赤峰市玉米种植户农业信息获取及满意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