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引言 | 第9-12页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 第10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0-12页 |
2.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产生原因及理论基础 | 第12-19页 |
·中小企业概念的界定 | 第12-13页 |
·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 第13-14页 |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及外源性融资困难的原因分析 | 第14-16页 |
·信用担保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方式 | 第16-17页 |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产生的经济学解释 | 第17-19页 |
3.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制国际比较研究 | 第19-30页 |
·美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 | 第19-22页 |
·专门的执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职能的机构 | 第19-20页 |
·担保基金主要来自政府财政 | 第20页 |
·规范而又灵活的担保业务操作过程 | 第20页 |
·有一套完整的分散和规避风险机制 | 第20-21页 |
·信用担保和咨询服务相配合 | 第21页 |
·健全的法制体系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 第21-22页 |
·欧洲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模式 | 第22页 |
·日本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 第22-25页 |
·通过立法为信用担保体系提供法律保障 | 第23页 |
·重视财政投入 | 第23页 |
·在运作机制上,实行信用保证保险制 | 第23-24页 |
·信用担保体系实现了较高的运作效率 | 第24-25页 |
·韩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 第25-26页 |
·完善的法律法规建设,为信用担保体系提供全面的法律保障 | 第25页 |
·政府重视财政投入,扶持力度大 | 第25-26页 |
·重视创新,加强对高科技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 | 第26页 |
·国外信用担保制度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26-30页 |
·重视有关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立法以及行业管理 | 第26-27页 |
·美、日、韩等国政府都规定了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支持的对象和政策目标 | 第27页 |
·政府对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政策扶持与监管 | 第27页 |
·在国外,政府参与的担保体系有多种结构 | 第27-28页 |
·政府是担保基金的主要来源 | 第28页 |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 | 第28页 |
·担保机构与银行具有良好的协作方式,是担保体系成功运作的前提之一 | 第28-30页 |
4. 我国及四川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发展现状和实践经验 | 第30-52页 |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 第30-31页 |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运作模式 | 第31-35页 |
·政策性担保 | 第31-33页 |
·互助担保 | 第33-34页 |
·商业担保 | 第34-35页 |
·四川省担保行业发展现状 | 第35-37页 |
·成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实践经验 | 第37-52页 |
·公司概况 | 第37-38页 |
·成都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政策导向型业务介绍 | 第38-40页 |
·担保公司组织机构 | 第40-41页 |
·担保公司基本工作流程 | 第41-43页 |
·担保项目风险等级评价 | 第43-48页 |
·成都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业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 第48-49页 |
·两个担保案例 | 第49-52页 |
5.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52-56页 |
·担保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完善 | 第52页 |
·政策性担保机构面临行政干预过多问题 | 第52-53页 |
·资金来源单一,担保机构规模小 | 第53页 |
·缺乏长期有效的资金补偿机制 | 第53-54页 |
·担保机构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再担保制度 | 第54页 |
·担保品种贫乏,期限集中于短期 | 第54-55页 |
·担保机构的专业人才短缺 | 第55页 |
·缺乏风险分散机制,与银行较少实现风险分担 | 第55页 |
·社会信用配套体系不完善 | 第55-56页 |
6. 关于发展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对策建议 | 第56-62页 |
·加快相关法律的立法进程,为担保行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律体系 | 第56-57页 |
·应修改、补充和完善《担保法》 | 第56页 |
·出台专门针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法律制度 | 第56-57页 |
·完善与信用担保体系有关的配套法律 | 第57页 |
·规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建立与运作 | 第57-58页 |
·多元化筹资 | 第57页 |
·市场化运作 | 第57-58页 |
·规范化管理 | 第58页 |
·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风险控制与补偿体系 | 第58-59页 |
·建立和完善风险转移、补偿机制 | 第58页 |
·提取充足的担保风险准备金 | 第58-59页 |
·建立与银行的共担风险机制 | 第59页 |
·培育社会信用观念,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 | 第59-60页 |
·尽快完善监管制度,加强担保行业管理,保证监管效力和效率 | 第60页 |
·加强对市场有关主体的监管 | 第60页 |
·大力运用现代化监管手段 | 第60页 |
·加强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 | 第60页 |
·引进和培训专门人才,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人才管理体系 | 第60-61页 |
·信用担保机构应规范发展、提升管理水平、控制风险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后记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