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2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37页 |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1-31页 |
| ·生态完整性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 第21-22页 |
| ·生态完整性评价指标与方法 | 第22-27页 |
| ·水电工程胁迫下生态完整性变化机理及表征 | 第27-31页 |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31页 |
|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1-37页 |
| ·研究目标 | 第31-32页 |
| ·研究内容 | 第32-35页 |
| ·研究方法、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35-37页 |
| 第二章 水电工程胁迫下河流生态完整性评价理论 | 第37-44页 |
| ·生态完整性理论 | 第37-39页 |
| ·概念内涵 | 第37-38页 |
| ·属性特征 | 第38-39页 |
| ·水电工程驱动效应 | 第39-42页 |
| ·水电工程胁迫下河流生态完整性变化机理及途径 | 第42-44页 |
| ·水电工程驱动效应途径及时空尺度特征 | 第42页 |
| ·水电工程累积效应 | 第42-44页 |
| 第三章 水电工程胁迫下河流生态完整性评价方法 | 第44-69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44-47页 |
| ·纵向岭谷区自然环境概况 | 第44页 |
| ·纵向岭谷区水电开发概况 | 第44-47页 |
| ·研究方法流程 | 第47-48页 |
| ·评价时空范围 | 第48-49页 |
| ·空间范围 | 第48页 |
| ·时间范围 | 第48-49页 |
| ·评价指标体系 | 第49-53页 |
| ·水电工程胁迫下河流生态完整性评价原则 | 第49-50页 |
|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50页 |
| ·指标的筛选 | 第50-51页 |
| ·指标体系确定 | 第51-53页 |
| ·单项指标计算方法 | 第53-62页 |
| ·研究河段划分 | 第53页 |
| ·梯级累积效应和叠加效应 | 第53-54页 |
| ·土壤侵蚀 | 第54-58页 |
| ·河网密度 | 第58-59页 |
| ·地震诱发等级 | 第59页 |
| ·河道基底状态 | 第59-61页 |
| ·断面宽深比 | 第61页 |
| ·栖息地横向连续性 | 第61-62页 |
| ·栖息地纵向连续性 | 第62页 |
| ·栖息地环境和多样性 | 第62页 |
| ·水库调节库容 | 第62页 |
| ·库容系数 | 第62页 |
| ·水体流动性 | 第62页 |
| ·预测模型建构 | 第62-65页 |
| ·河流生态完整性量化 | 第63-64页 |
| ·水电开发压力量化 | 第64-65页 |
| ·水电开发压力胁迫下河流生态完整性预测模型 | 第65页 |
| ·阈值理论 | 第65-66页 |
| ·生态调控模型 | 第66-69页 |
| ·生态调控原理 | 第66-67页 |
| ·生态调控原则 | 第67-69页 |
| 第四章 纵向岭谷区水电工程胁迫下河流生态完整性评价 | 第69-104页 |
| ·澜沧江结构完整性变化 | 第69-77页 |
| ·土壤侵蚀 | 第69-71页 |
| ·河流断面形态 | 第71-72页 |
| ·河床形态 | 第72-75页 |
| ·河网密度 | 第75-76页 |
| ·库岸稳定性 | 第76-77页 |
| ·澜沧江功能完整性变化 | 第77-89页 |
| ·生物多样性维系功能 | 第77-84页 |
| ·水资源调节功能 | 第84-86页 |
| ·防洪功能 | 第86-88页 |
| ·污染物净化功能 | 第88-89页 |
| ·澜沧江生态完整性变化 | 第89-92页 |
| ·澜沧江水电开发压力 | 第92-95页 |
| ·模型构建 | 第95-98页 |
| ·预测模型 | 第95-97页 |
| ·模型适用条件及范围 | 第97-98页 |
| ·阈值模型 | 第98页 |
| ·水电开发胁迫下河流生态完整性变化理想模型 | 第98-100页 |
| ·讨论 | 第100-104页 |
| ·指标体系 | 第100-101页 |
| ·分级标准 | 第101-102页 |
| ·关键指标预测结果 | 第102-103页 |
| ·预测模型 | 第103-104页 |
| 第五章 基于河流生态完整性和阈值理论的生态调控 | 第104-114页 |
| ·怒江、元江生态完整性变化预测及三江生态完整性对比 | 第104-105页 |
| ·怒江、元江使用预测模型的可行性分析 | 第104页 |
| ·怒江、元江生态完整性变化预测及三江对比 | 第104-105页 |
| ·三江水电开发压力阈值 | 第105-106页 |
| ·生态调控类型 | 第106-110页 |
| ·压力调控 | 第106-108页 |
| ·响应调控 | 第108-110页 |
| ·生态调控目标 | 第110-111页 |
| ·调控建议和减缓措施 | 第111-112页 |
| ·水土流失控制 | 第111页 |
| ·鱼类保护措施 | 第111页 |
| ·水质的调控措施 | 第111-112页 |
| ·水库淹没 | 第112页 |
| ·水库运营 | 第112页 |
| ·环保意识 | 第112页 |
| ·特殊文物古迹 | 第112页 |
| ·讨论 | 第112-114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4-119页 |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14-117页 |
| ·理论部分 | 第114页 |
| ·案例部分 | 第114-117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17-118页 |
| ·研究展望 | 第118-11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9-131页 |
| 致谢 | 第131-132页 |
| 研究生期间已发表论文、参与著作和科研项目情况 | 第132-133页 |
| 已发表论文 | 第132-133页 |
| 参与著作 | 第133页 |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