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一、绪论 | 第8-13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8-11页 |
1、流动儿童城市生存状态 | 第8-9页 |
2、流动儿童的性健康状况 | 第9-11页 |
(1) 容易感染性病 | 第9页 |
(2) 容易产生性心理困惑 | 第9-10页 |
(3) 性道德缺失 | 第10-11页 |
(二)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1、流动儿童 | 第11-12页 |
2、性健康 | 第12-13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3-26页 |
(一) 性生理 | 第13-14页 |
(二) 性心理 | 第14-15页 |
(三) 性道德 | 第15-18页 |
(四) 青少年性行为带来的社会和健康问题 | 第18-21页 |
1、少女妊娠日益增多 | 第18-19页 |
2、少女分娩增多 | 第19页 |
3、人工流产低龄化 | 第19-20页 |
4、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严重 | 第20-21页 |
(五) 青少年性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 第21-24页 |
1、自身因素的影响 | 第21-22页 |
2、家庭因素的影响 | 第22页 |
3、学校因素的影响 | 第22-23页 |
4、社会因素的影响 | 第23-24页 |
(六)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 第24-26页 |
三、研究设计 | 第26-33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流动儿童的性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6页 |
2、流动儿童性健康的影响因素 | 第26页 |
3、从卫生政策制定的角度提出相关政策与建议 | 第26-27页 |
(三)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7-30页 |
1、研究对象 | 第27-28页 |
(1) 问卷调查对象的选择 | 第27页 |
(2) 访谈对象的选择 | 第27页 |
(3) 调研地点的选择 | 第27-28页 |
2、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1) 定量研究 | 第28-29页 |
(2) 定性研究 | 第29-30页 |
(四)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0-33页 |
1、社会角色理论 | 第30-31页 |
(1) 社会角色的相关内容 | 第30-31页 |
(2) 社会角色的扮演 | 第31页 |
2、社会认知理论 | 第31-33页 |
(1) 相互决定论——性健康行为的生态学模式 | 第31-32页 |
(2) 期望、自我效能——性健康信念模式 | 第32页 |
(3) 自我控制(调节)、强化——性健康的认知行为矫正/自我管理干预模式 | 第32-33页 |
四、研究发现与分析 | 第33-49页 |
(一) 流动儿童性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3-38页 |
1、流动儿童自身性知识不足使其无法满足性健康发展需要 | 第33-34页 |
2、艾滋病知识普及不到位导致流动儿童成为易感人群 | 第34-36页 |
3、流动儿童性知识获取途径不当导致其容易受不良性信息影响 | 第36页 |
4、学校性健康教育空白状态导致流动儿童错失学习良机 | 第36-38页 |
(二) 基于社会角色理论的分析 | 第38-49页 |
1、家庭教育缺失导致流动儿童性知识缺乏 | 第39-42页 |
2、亲子关系不良是造成流动儿童产生性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 第42-49页 |
(1) 流动儿童与社会角色冲突 | 第45-46页 |
(2) 流动儿童与社会角色中断 | 第46页 |
(3) 流动儿童与社会角色失败 | 第46-47页 |
(4) 流动儿童社会角色的失调对其性健康的影响 | 第47-49页 |
五、对策与建议 | 第49-53页 |
(一)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多维立体的性健康教育体系 | 第49-52页 |
1、加强学校性健康教育 | 第49-50页 |
(1) 学校性健康教育的适时性 | 第49-50页 |
(2) 学校性健康教育的适宜性 | 第50页 |
2、鼓励流动儿童家长参与其子女的性健康教育 | 第50-51页 |
(1) 观念转变 | 第50-51页 |
(2) 普及知识 | 第51页 |
3、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参与流动儿童的性健康教育 | 第51-52页 |
(1) 加强社区的性健康教育 | 第51-52页 |
(2) 加强大众媒体的监督与管理 | 第52页 |
(二) 重视对性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估 | 第52-53页 |
附录一:生命教育需求调查问卷 | 第53-57页 |
附录二:流动儿童性健康知识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 第57-60页 |
附录三:流动妇女家庭教育调查问卷 | 第60-63页 |
附录四:访谈记录 | 第63-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