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20页 |
第一节 本文的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第二节 概念的界定及其衡量指标 | 第13-16页 |
第三节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创新之处 | 第16-19页 |
一、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一) 直接检验 | 第17页 |
(二) 比较检验 | 第17-18页 |
二、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四节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0-35页 |
第一节 FDI 溢出效应的理论和研究综述 | 第20-27页 |
一、FDI 技术溢出效应的表现、渠道与实现机制 | 第20-22页 |
二、东道国吸收能力与FDI 技术溢出 | 第22-27页 |
(一) 吸收能力含义与影响因素 | 第23页 |
(二) Borensztein 关于吸收能力的开创性模型 | 第23-26页 |
(三) 有关FDI 与吸收能力的实证研究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框架下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综述 | 第27-29页 |
第三节 金融市场、FDI 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 第29-34页 |
一、国内金融市场在FDI 溢出效应机制中的作用及其渠道 | 第30-32页 |
二、金融市场、外商直接投资外溢效应和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 第32-34页 |
(一) 国外部分 | 第32-33页 |
(二) 国内部分 | 第33-34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金融市场影响FDI 溢出效应的机制及模型分析 | 第35-61页 |
第一节 FDI 及其溢出效应的含义和经验证明 | 第35-38页 |
一、FDI 及其溢出效应的含义 | 第35-36页 |
二、FDI 及其溢出效应的经验证明 | 第36-38页 |
第二节 金融市场效率、FDI 吸收能力与内生经济增长的理论推导 | 第38-44页 |
一、模型设定 | 第38-40页 |
二、竞争性市场均衡分析 | 第40-44页 |
第三节 国内金融市场对FDI 溢出效应渠道的理论分析 | 第44-50页 |
一、国内金融市场促进资本形成,推动溢出效应 | 第46-48页 |
二、国内金融市场促进就业增加,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扩大溢出效应 | 第48-49页 |
三、国内金融市场促进技术实现,扩大溢出效应 | 第49-50页 |
四、国内金融市场与投资效率 | 第50页 |
五、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促进制度环境优化,扩大溢出效应 | 第50页 |
第四节 金融市场影响FDI 溢出效应的模型推导——FDI 企业和本国企业融资的角度 | 第50-61页 |
一、金融市场对FDI 企业及其投资行为的影响 | 第51-55页 |
(一) 一个基本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 第51-52页 |
(二) 托宾q 的动态分析 | 第52-53页 |
(三) 不完全竞争条件下FDI 部门的产品销售特点 | 第53-54页 |
(四) 东道国金融市场的作用 | 第54-55页 |
二、金融市场对国内企业及其投资行为的影响 | 第55-61页 |
(一) 假定条件或前提 | 第55-56页 |
(二) FDI 产出溢出效应与国内金融市场发达程度之间的关系 | 第56-59页 |
(三) 基本结论 | 第59-61页 |
第四章 金融市场对FDI 溢出效应的影响:基于中国数据的直接检验 | 第61-76页 |
第一节 我国FDI 的状况概述 | 第61-64页 |
一、FDI 规模 | 第61-62页 |
二、中国引进FDI 的分布结构 | 第62-64页 |
第二节 中国金融体系概况 | 第64-70页 |
一、我国金融体系现状概述 | 第64-69页 |
(一) 经济货币化与金融深度 | 第65-66页 |
(二) 金融资产结构 | 第66-69页 |
二、我国金融体系运行中的缺陷 | 第69-70页 |
(一) 金融运行效率不高 | 第69-70页 |
(二) 结构性缺陷问题 | 第70页 |
(三) 地区金融割裂的问题 | 第70页 |
第三节 金融市场对FDI 溢出效应的影响:基于中国数据的直接检验 | 第70-76页 |
一、金融市场与FDI 溢出效应:方法与基本模型的设定 | 第70-72页 |
二、对中国地区面板数据的计量检验 | 第72-76页 |
(一) 面板数据分析方法说明 | 第72-74页 |
(二) 检验指标说明 | 第74页 |
(三) 检验步骤和结果 | 第74-75页 |
(四) 结论 | 第75-76页 |
第五章 内生增长理论视角下金融市场发展与FDI溢出效应——我国分区域比较及考虑时滞因素后的检验 | 第76-95页 |
第一节 内生增长理论视角下金融市场与FDI 溢出效应——进一步实证研究的模型推导 | 第76-81页 |
一、内生增长理论视角下FDI 带来的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作用 | 第76-78页 |
二、内生增长理论视角下金融市场与FDI 溢出效应 | 第78-79页 |
三、FDI 吸收能力的度量 | 第79-80页 |
四、进一步实证分析的模型设定 | 第80-81页 |
第二节 金融发展水平与FDI 溢出效应的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 | 第81-90页 |
一、我国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现实 | 第81-82页 |
二、我国省际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 第82-85页 |
(一) 各指标均值的比较 | 第82-84页 |
(二) 东部和中西部FDI 以及信贷规模跨时期均值的比较 | 第84-85页 |
三、实证模型 | 第85-86页 |
四、检验方法说明 | 第86页 |
五、计量结果 | 第86-90页 |
第三节 考虑滞后项后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与FDI 溢出的检验 | 第90-94页 |
一、信贷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计量检验 | 第90-92页 |
(一) 以GGDP 和LOAN 为变量的VAR 模型的构建 | 第90-91页 |
(二)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Granger Causality Tests) | 第91页 |
(三) 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方差分解 | 第91-92页 |
二、考虑滞后项后金融市场发展与FDI 溢出的进一步计量结果 | 第92-94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六章 内生增长理论视角下金融市场与FDI 溢出效应——中、美、印三国的比较研究 | 第95-115页 |
第一节 美国金融市场概况 | 第95-98页 |
一、美国货币市场的发展 | 第95-96页 |
二、美国近代资本市场的发展 | 第96-98页 |
第二节 金融市场与FDI 溢出:中美两国的实证分析 | 第98-106页 |
一、美国和中国FDI/GDP 指标的概况 | 第98-99页 |
二、数据和计量模型说明 | 第99-100页 |
(一) 实证模型 | 第99页 |
(二) 数据选择 | 第99-100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00页 |
三、实证检验 | 第100-106页 |
(一) 美国实证检验结果 | 第100-103页 |
(二) 中国实证检验结果 | 第103-104页 |
(三) 进一步的检验 | 第104-105页 |
(四) 对实证结果的解释 | 第105-106页 |
第三节 印度金融市场与FDI 溢出的实证研究 | 第106-113页 |
一、印度金融体系的发展概况 | 第106-109页 |
二、印度引进FDI 的状况 | 第109-110页 |
三、印度计量数据说明 | 第110-111页 |
四、实证检验结果 | 第111-113页 |
(一) 关于FINANCE1 的检验 | 第111-112页 |
(二) 关于FINANCE2 的检验 | 第112页 |
(三) 关于FINANCE3 的检验 | 第112-113页 |
五、结论 | 第113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 | 第115-126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115-116页 |
第二节 提高金融深化水平、发展金融市场的建议 | 第116-120页 |
一、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的若干建议 | 第116-118页 |
二、改善区域金融不平衡问题 | 第118-119页 |
三、正确对待并妥善发展民间金融 | 第119-120页 |
第三节 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便利程度,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建议 | 第120-126页 |
一、加强中小企业自身的经营和管理 | 第122页 |
二、改善商业银行体制结构,加大扶持中小企业的金融创新力度 | 第122-123页 |
三、拓宽融资渠道,构建多层次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 第123页 |
四、深化信用体系建设 | 第123-124页 |
五、发展风险投资,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5页 |
附录 | 第135-139页 |
附表1 中国相关统计数据 | 第135-136页 |
附表2 美国相关统计数据 | 第136-137页 |
附表3 印度相关统计数据 | 第137-138页 |
附表4 金融市场对FDI 溢出效应的影响:全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直接检验(1999-2007年) | 第138-13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39-141页 |
致谢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