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阳散寒宣肺法治疗外感寒咳的临床研究
目录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咳嗽的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1. 西医对咳嗽的认识 | 第11-15页 |
·定义 | 第11页 |
·发病机制 | 第11页 |
·分类和病因 | 第11-12页 |
·诊断方法和程序 | 第12-13页 |
·治疗方法 | 第13-15页 |
2. 中医对咳嗽的认识 | 第15-19页 |
·追流溯源 | 第15-16页 |
·治法方药 | 第16-19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19-27页 |
1 临床资料 | 第19-20页 |
·病例来源 | 第19页 |
·临床病例选择标准 | 第19-20页 |
2 治疗方法 | 第20页 |
3 观察方法 | 第20-21页 |
·疗效指标 | 第20页 |
·观测时点 | 第20-21页 |
·安全性观测 | 第21页 |
4 疗效标准 | 第21页 |
5 数据管理 | 第21-22页 |
·数据的采集 | 第22页 |
·数据的处理程序 | 第22页 |
6 统计分析 | 第22页 |
·分析数据集的选择 | 第22页 |
·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 | 第22页 |
7 试验结果 | 第22-27页 |
·年龄比较 | 第22页 |
·性别比较 | 第22-23页 |
·综合疗效比较 | 第23页 |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第23页 |
·证候积分比较 | 第23-25页 |
·咳嗽消失时间比较 | 第25页 |
·安全性研究 | 第25-27页 |
第三章 讨论 | 第27-34页 |
1. 立法依据 | 第27页 |
·寒咳成因 | 第27页 |
·寒咳治法 | 第27页 |
2. 组方思路 | 第27页 |
3. 辩证加减 | 第27-28页 |
4. 附子概述 | 第28-30页 |
·古代及现代认识 | 第28-29页 |
·应用指征 | 第29-30页 |
·去毒方法 | 第30页 |
5. 量效关系 | 第30-32页 |
·剂量是方剂的重要构成部分 | 第30-31页 |
·剂量对方剂功效的影响 | 第31-32页 |
6. 重视阳气 | 第32-33页 |
7. 展望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附录:临床观察表 | 第36-3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