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旧城改造中公共空间的整合与营造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插图清单第14-20页
表格清单第20-21页
第一章 绪论第21-59页
   ·研究的缘起第21-25页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5-30页
     ·研究的目的第25页
     ·研究的意义第25-28页
     ·研究范围第28-29页
     ·研究对象第29-30页
   ·核心概念第30-48页
     ·公共空间(Public?Space)第30-36页
     ·整合(integration)第36-40页
     ·营造(Making)第40-48页
   ·研究文献综述第48-55页
     ·国内相关研究领域及现状特征第48-49页
     ·建筑学科领域的相关文献归纳第49-53页
     ·建筑学科领域的主要著作论点第53-55页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第55-58页
     ·研究方法第55-56页
     ·研究框架第56-58页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二章 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化与理论发展回溯第59-101页
   ·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化回溯第59-86页
     ·西方传统公共空间的演化概述第59-70页
     ·我国传统公共空间的演化概述第70-85页
     ·中西方传统公共空间演化对照的启示第85-86页
   ·公共空间的理论发展回溯第86-95页
     ·公共空间理论的研究体系第87-88页
     ·公共空间理论的研究视角梳理第88-94页
     ·公共空间理论发展的回顾与评析第94-95页
   ·历史与理论回溯反映的公共空间表象与本质第95-99页
     ·公共空间的表象容器及反思第95-98页
     ·公共空间的建筑学科本质第98-99页
   ·本章小结第99-101页
第三章 旧城改造中公共空间的定位再认识第101-153页
   ·“旧城改造”的由来与界定第101-113页
     ·“旧城改造”的由来第101-108页
     ·“旧城改造”的界定第108-112页
     ·使用“旧城改造”的理由第112-113页
   ·旧城改造的现阶段发展第113-142页
     ·旧城改造现阶段普遍面临的形势第113-114页
     ·旧城改造在广东的新发展——“三旧”改造第114-120页
     ·“三旧”改造的认识偏差和动因反思第120-128页
     ·“三旧”改造对旧城空间形态带来的负面影响第128-142页
   ·公共空间:旧城改造和谐实施的“减震器”第142-151页
     ·土地再开发并非是旧城改造的唯一出路第142-143页
     ·改善局部公共空间有助于激活而非推倒旧城全局第143-148页
     ·以公共空间为核心的城市设计研究促进“三旧”改造和谐实施第148-151页
   ·本章小结第151-153页
第四章 旧城改造中公共空间的要素分化问题第153-193页
   ·城市公共空间研究的系统视角第153-162页
     ·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要素”概念第153-156页
     ·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要素内核——空间形态要素第156-159页
     ·城市公共空间的其它系统要素——土地使用、交通组织、绿化景观、街道设施要素第159-161页
     ·系统要素内核与其它系统要素的结构关系第161-162页
   ·二十世纪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要素关系演变的西方经验第162-170页
     ·初期公共空间系统要素在城市中心区的紧密联系第162-164页
     ·中期公共空间系统要素在城市更新中的联系分化第164-167页
     ·后期公共空间系统要素在人性尺度回归下的关系重组第167-170页
   ·我国当前旧城改造中的公共空间系统要素分化现象第170-188页
     ·改造中空间形态要素的内部分化第170-172页
     ·改造中土地使用要素与空间形态要素的分化第172-178页
     ·改造中交通组织要素与空间形态要素的分化第178-181页
     ·改造中绿化景观要素与空间形态要素的分化第181-185页
     ·改造中街道设施要素与空间形态要素的分化第185-188页
   ·旧城改造中公共空间系统要素的分化根源第188-191页
     ·系统要素间的尺度联系分化第188-189页
     ·系统要素间的视觉联系分化第189页
     ·系统要素间的功能联系分化第189-191页
   ·本章小结第191-193页
第五章 旧城公共空间的要素整合理念建构第193-240页
   ·旧城公共空间整合理念的缘起、困境与机遇第193-202页
     ·城市设计理论及《北京宪章》中的整合理念缘起第193-196页
     ·旧城改造实践与整合理念的脱节困境第196-199页
     ·以公共空间为主要切入点的旧城改造整合机遇第199-202页
   ·整合理念的核心价值观——重塑步行优先权利第202-213页
     ·“步行优先”的整合理念核心亟待明确第202页
     ·“步行优先”的尺度本质特征第202-206页
     ·“步行优先”的尺度理论要点第206-211页
     ·“步行优先”尺度理论要点的联系与归纳第211-213页
   ·整合理念的形态基础——织补空间脉络与适宜建设密度第213-223页
     ·织补核心街区空间脉络第213-216页
     ·保持核心街区适宜密度第216-219页
     ·反思核心街区偏低密度的量化分析第219-223页
   ·整合理念的根本原则——可达性、协调性、多样性第223-239页
     ·增强步行交通的尺度可达性第223-228页
     ·保持步行界面的视觉协调性第228-233页
     ·维护步行使用的功能多样性第233-239页
   ·本章小结第239-240页
第六章 基于整合理念的旧城公共空间网络营造与实践第240-285页
   ·旧城公共空间网络营造的基础建构第240-243页
     ·网络营造的研究基础第240-241页
     ·网络营造的研究模式第241-243页
   ·旧城公共空间网络营造的研究层次第243-249页
     ·微观层面的研究——梳理第243-244页
     ·中观层面的研究——组合第244-246页
     ·宏观层面的研究——联网第246-249页
   ·旧城公共空间网络营造相结合的城市设计研究第249-255页
     ·网络营造引导的城市设计研究阶段划分第249-250页
     ·网络营造引导的城市公共空间等级划分第250页
     ·旧城各级公共空间营造的相关城市设计研究建议第250-253页
     ·基于整合理念的旧城公共空间网络营造方法归纳第253-255页
   ·旧城公共空间网络营造实践(一)——徐州市城市中心区空间梳理规划第255-272页
     ·规划背景与范围第255-256页
     ·主要存在问题第256-261页
     ·规划重心解读:公共空间研究对多项规划工作的统领作用第261-262页
     ·旧城公共空间研究第262-266页
     ·城市整体布局调整第266-269页
     ·重要节点城市设计第269-272页
   ·旧城公共空间网络营造实践(二)——承德市中心城市城市设计第272-284页
     ·规划背景与范围第272页
     ·主要存在问题第272-275页
     ·规划重心解读:公共空间研究有助于合理引导公共设施布局第275-276页
     ·旧城公共空间研究第276-278页
     ·城市整体布局调整第278-281页
     ·重要节点城市设计第281-284页
   ·本章小结第284-285页
第七章 结语第285-289页
   ·主要研究结论第285-287页
   ·论文创新之处第287-288页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288-289页
参考文献第289-299页
附录第299-309页
 附录一 广州旧城更新改造规划——保护控制分区图第299-300页
 附录二 120 个旧城公共空间实例建设密度统计(500MX500M范围)第300-30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309-310页
致谢第310-311页
附件第311页

论文共3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观念到实践—西方近现代建筑的视觉文化研究
下一篇:墙体材料湿胀实验方法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