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移动通讯产业组织分析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2页 |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论文选题的背景 | 第13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 | 第20-21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0页 |
·论文的写作思路 | 第20-21页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第22-33页 |
·产业组织理论 | 第22-25页 |
·哈佛学派 | 第22页 |
·芝加哥学派 | 第22-23页 |
·新制度学派 | 第23-24页 |
·新奥地利学派 | 第24页 |
·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发展 | 第24-25页 |
·市场结构理论 | 第25-29页 |
·市场集中度 | 第25-27页 |
·产品差异化 | 第27-28页 |
·市场进入壁垒 | 第28-29页 |
·市场行为理论 | 第29-30页 |
·价格行为 | 第29-30页 |
·非价格行为 | 第30页 |
·组织协调行为 | 第30页 |
·市场绩效理论 | 第30-32页 |
·经济绩效 | 第31页 |
·技术进步绩效 | 第31页 |
·资源配置绩效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我国移动通讯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 第33-40页 |
·我国移动通讯产业市场结构的整体分析 | 第33页 |
·我国移动通讯产业的市场集中度 | 第33-36页 |
·我国移动通讯产业的绝对集中度测量 | 第33-34页 |
·我国移动通讯产业的赫芬达尔指数测量 | 第34-36页 |
·我国移动通讯产业的差异化 | 第36-38页 |
·我国移动通讯产业的进入壁垒 | 第38页 |
·结构性进入壁垒 | 第38页 |
·策略性进入壁垒 | 第38页 |
·我国移动通讯产业的市场结构存在的问题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我国移动通讯产业的市场行为 | 第40-50页 |
·价格行为 | 第40-41页 |
·非价格行为 | 第41-49页 |
·品牌 | 第41-44页 |
·销售渠道 | 第44-47页 |
·组织协调行为 | 第47-49页 |
·我国移动通讯产业的市场行为存在的问题 | 第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我国移动通讯产业的市场绩效分析 | 第50-58页 |
·运营商的经济绩效 | 第50-53页 |
·中国电信的经济绩效 | 第51-52页 |
·中国移动的经济绩效 | 第52页 |
·中国联通的经济绩效 | 第52-53页 |
·资源配置绩效 | 第53-54页 |
·技术进步绩效 | 第54-56页 |
·技术发展革新 | 第54-56页 |
·劳动生产率 | 第56页 |
·我国移动通讯产业的市场绩效存在的问题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6章 我国移动通讯产业的政策建议 | 第58-68页 |
·健全我国移动通讯产业管制的法规体系 | 第58页 |
·优化政府管制规则 | 第58-61页 |
·普遍服务管制 | 第59-61页 |
·开放移动通讯市场以形成合理竞争格局 | 第61页 |
·实施非对称规制促进实现有效竞争 | 第61-64页 |
·互联互通管制 | 第62-63页 |
·号码可携带 | 第63页 |
·构建移动通讯运营商多业务宽松寡头市场结构 | 第63-64页 |
·加强激励性管制以促进现有移动通讯资源的共享 | 第64页 |
·调整产权结构以推进移动通讯产权改革 | 第64-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