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引言 | 第15-17页 |
1.研究方案 | 第17-22页 |
1.1.研究标准 | 第17-19页 |
1.1.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7-18页 |
1.1.2 中医诊断标准 | 第18页 |
1.1.3 纳入标准 | 第18页 |
1.1.4 排除标准 | 第18-19页 |
1.1.5 剔除标准 | 第19页 |
1.1.6 脱落标准 | 第19页 |
1.1.7 终止标准 | 第19页 |
1.2.试验设计 | 第19-22页 |
1.2.1 研究对象来源 | 第19-20页 |
1.2.2 样本量 | 第20页 |
1.2.3 药物选择 | 第20页 |
1.2.4 治疗方案 | 第20页 |
1.2.5 药品管理 | 第20页 |
1.2.6 服药时间 | 第20页 |
1.2.7 资料收集 | 第20-21页 |
1.2.8 观察方法 | 第21-22页 |
1.3.统计分析 | 第22页 |
2.研究结果 | 第22-41页 |
2.1.入组时基线情况分析 | 第22-25页 |
2.1.1 入组时一般情况比较 | 第22-23页 |
2.1.2 入组时UPDRS评分比较 | 第23页 |
2.1.3 入组时H-Y分期比较 | 第23页 |
2.1.4 入组时SCOPA-AUT评分比较 | 第23-25页 |
2.1.5 入组时PD-TCMS评分比较 | 第25页 |
2.2.治疗结果分析 | 第25-41页 |
2.2.1 治疗3个月时UPDRS评分比较 | 第25-26页 |
2.2.2 治疗3个月时SCOPA-AUT评分比较 | 第26-29页 |
2.2.3 治疗3个月时PD-TCMS评分比较 | 第29-30页 |
2.2.4 治疗终点时UPDRS评分比较 | 第30-31页 |
2.2.5 治疗终点时SCOPA-AUT评分比较 | 第31-37页 |
2.2.6 治疗终点时PD-TCMS评分比较 | 第37-40页 |
2.2.7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的比较 | 第40-41页 |
2.2.8 两组患者服药时间的比较 | 第41页 |
2.3.安全性评估及不良反应记录 | 第41页 |
3.分析和讨论 | 第41-54页 |
3.1.PD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 | 第41-42页 |
3.2.PD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 | 第42-44页 |
3.2.1 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的症状 | 第42-43页 |
3.2.2 消化系统功能障碍的症状 | 第43页 |
3.2.3 泌尿系统功能障碍的症状 | 第43-44页 |
3.2.4 体温调节功能障碍的症状 | 第44页 |
3.2.5 瞳孔调节功能障碍的症状 | 第44页 |
3.2.6 性功能障碍的症状 | 第44页 |
3.3. PD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治疗 | 第44-46页 |
3.3.1 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的治疗 | 第44-45页 |
3.3.2 消化系统功能障碍的治疗 | 第45页 |
3.3.3 泌尿系统功能障碍的治疗 | 第45-46页 |
3.3.4 体温调节功能障碍的治疗 | 第46页 |
3.3.5 瞳孔调节功能障碍的治疗 | 第46页 |
3.3.6 性功能障碍的治疗 | 第46页 |
3.4. PD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中医病因病机 | 第46-47页 |
3.5. PD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中医治疗现状 | 第47-48页 |
3.6. 大气理论与升陷汤 | 第48-49页 |
3.7. 升陷汤的现代临床应用 | 第49-50页 |
3.8. 升陷汤的疗效分析 | 第50-53页 |
3.8.1 对UPDRS评分的影响 | 第50页 |
3.8.2 对SCOPA-AUT评分的影响 | 第50-52页 |
3.8.3 对PD-TCMS评分的影响 | 第52页 |
3.8.4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的比较 | 第52页 |
3.8.5 两组患者服中药时间的比较 | 第52-53页 |
3.9. 小结和展望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附录 | 第61-105页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α-突触核蛋白在帕金森病领域的研究进展 | 第61-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附录二 病例观察表 | 第68-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