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1 绪论 | 第12-33页 |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6页 |
·课题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学术背景及研究现状 | 第16-27页 |
·相关概念 | 第16-18页 |
·相关学科及理论 | 第18-21页 |
·乡土建筑的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西藏民居的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研究主题、内容与方法 | 第27-30页 |
·研究主题的界定 | 第27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第30-33页 |
·研究思路 | 第30-31页 |
·论文框架 | 第31-33页 |
2 藏族民居的产生背景与类型 | 第33-53页 |
·自然生态要素 | 第33-37页 |
·崎岖复杂的地形地貌 | 第33-34页 |
·严寒恶劣的气候条件 | 第34-35页 |
·植被分布的垂直特征 | 第35-36页 |
·生态环境的脆弱敏感 | 第36-37页 |
·社会文化要素 | 第37-42页 |
·农耕为主的生计方式 | 第37页 |
·混杂融合的民族文化 | 第37-38页 |
·动荡不安的社会发展 | 第38-39页 |
·双重属性的宗教信仰 | 第39-42页 |
·藏族民居类型和特征 | 第42-52页 |
·帐房 | 第43-44页 |
·碉房民居 | 第44-48页 |
·"崩空"民居 | 第48-51页 |
·窑洞民居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3 自然观 | 第53-69页 |
·引言 | 第53页 |
·自然崇拜 | 第53-55页 |
·自然的概念 | 第53-54页 |
·崇拜的概念 | 第54页 |
·自然崇拜的起源 | 第54-55页 |
·藏族的"自然崇拜"观 | 第55-64页 |
·藏族"自然崇拜"产生的背景 | 第55-57页 |
·藏族"自然崇拜"观的主要内容 | 第57-63页 |
·藏族的自然禁忌 | 第63-64页 |
·藏族自然观与建筑文化 | 第64-67页 |
·藏族自然观对建筑文化的约束 | 第64-65页 |
·藏族自然观对居住环境的保护 | 第65-66页 |
·藏族自然观对于现代生态伦理学及建筑设计的启示意义 | 第66-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4 宇宙观 | 第69-87页 |
·引言 | 第69-70页 |
·藏族空间观与建筑文化 | 第70-79页 |
·神圣中心 | 第70-72页 |
·"三界"宇宙 | 第72-75页 |
·曼荼罗的理想世界 | 第75-79页 |
·藏族时间观与建筑文化 | 第79-85页 |
·自然时间观 | 第79-82页 |
·生命时间观 | 第82-83页 |
·吉祥时间观 | 第83-84页 |
·节日时间观 | 第84-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5 洁净观 | 第87-104页 |
·引言 | 第87页 |
·洁净观与净化仪式 | 第87-92页 |
·宗教的洁净观 | 第87-89页 |
·藏族的洁净观 | 第89-92页 |
·藏族洁净观与建筑文化 | 第92-102页 |
·藏族洁净观与聚落空间 | 第92-94页 |
·藏族洁净观与民居空间 | 第94-99页 |
·藏族洁净观与建筑色彩 | 第99-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6 安全与领域 | 第104-121页 |
·引言 | 第104页 |
·持久防卫的民族心理 | 第104-107页 |
·民族心理——"集体潜意识" | 第104-105页 |
·藏族的防卫心理 | 第105-107页 |
·藏族聚居环境的防卫机制 | 第107-119页 |
·物理性防卫机制 | 第108-112页 |
·心理性防卫机制 | 第112-1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7 生态智慧——以拉萨地区碉房民居为例 | 第121-141页 |
·引言 | 第121-122页 |
·传统藏族民居的总体布局 | 第122-125页 |
·聚落布局 | 第122-125页 |
·宅屋选址 | 第125页 |
·传统藏族民居的单体营建 | 第125-135页 |
·建筑体型 | 第125-127页 |
·建筑空间 | 第127-128页 |
·生活格局 | 第128-130页 |
·建筑构筑 | 第130-133页 |
·能源利用 | 第133-135页 |
·传统藏族民居的生态建筑模式语言 | 第135-139页 |
·就坡建房 | 第136-137页 |
·封闭院落 | 第137页 |
·屋顶平台 | 第137页 |
·方室横厅 | 第137-138页 |
·低矮空间 | 第138页 |
·厚重的围护结构 | 第138页 |
·围火而居 | 第138-139页 |
·就地取材 | 第139页 |
·本章小结 | 第139-141页 |
8 实例研究——以拉萨市蔡公堂乡次角林村为例 | 第141-165页 |
·引言 | 第141-142页 |
·次角林村概况 | 第142-144页 |
·自然环境 | 第142页 |
·历史渊源 | 第142-144页 |
·次角林村聚落与民居 | 第144-151页 |
·聚落布局 | 第144-145页 |
·建房习俗 | 第145-146页 |
·民居空间 | 第146-148页 |
·结构构造 | 第148-151页 |
·次角林民居建筑文化特征 | 第151-163页 |
·人居环境的生态适应性 | 第151-153页 |
·外屏内聚的聚落文化 | 第153-155页 |
·双核凝聚的空间形态 | 第155-158页 |
·洁净观影响下的空间层化 | 第158-161页 |
·宗教约束与生存选择的平衡 | 第161-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163-165页 |
9 结语 | 第165-169页 |
·结论及创新点 | 第165-167页 |
·研究结论 | 第165-166页 |
·创新点 | 第166-167页 |
·后续研究的展望 | 第167-169页 |
致谢 | 第169-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76页 |
图表来源 | 第176-181页 |
附录一: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参与的科研工作及发表的学术论著 | 第181-182页 |
附录二:调查问卷 | 第182-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