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安塞油田谭家营油区长2油层组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一章 前言第12-15页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2-13页
   ·论文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13页
     ·研究思路第13页
     ·技术路线第13页
   ·本文创新点第13-14页
   ·主要的工作量第14-15页
第二章 研究区油藏地质概述第15-22页
   ·地质概述第15-19页
     ·地层第15-18页
     ·构造第18-19页
   ·油气地质特征第19-20页
     ·烃源岩特征第19页
     ·储层特征第19-20页
     ·盖层特征第20页
     ·生储盖组合特征第20页
     ·油气藏类型特征第20页
   ·油藏开发简况第20-22页
第三章 研究区沉积相及其分布规律第22-33页
   ·岩相类型及其组合第22-25页
     ·岩相类型第22-24页
     ·岩相的组合第24-25页
   ·长_2油层组测井相类型及其对沉积相的响应第25-26页
   ·长_2油层组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第26-28页
   ·长_2油层组沉积模式第28-29页
   ·长_2油层组沉积微相分布特征第29-33页
第四章 研究区低渗透储层的特征第33-58页
   ·低渗透储层概述第33页
   ·研究区低渗透储层岩石学特征第33-35页
   ·研究区低渗透储层的成因特点第35-38页
     ·沉积作用第35-36页
     ·成岩作用第36-38页
   ·研究区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特点第38-43页
     ·储集孔隙空间结构特征第38-42页
     ·毛管压力曲线类型及孔隙结构特征第42-43页
   ·研究区低渗透储层物性特征第43-44页
   ·研究区低渗透储层非均质特征第44-55页
     ·层间非均质特征第44-46页
     ·层内非均质特征第46-49页
     ·平面非均质性特征第49-55页
   ·研究区储层流体特征第55-56页
     ·地下原油第55页
     ·地层水第55页
     ·天然气第55-56页
   ·渗流特征第56-58页
     ·润湿性及油水相渗透率第56页
     ·水驱油特征第56-58页
第五章 流动单元研究理论基础第58-61页
   ·流动单元的概念及研究现状第58页
   ·流动单元成因及影晌因素第58-61页
     ·沉积作用对流动单元的形成与影响第58-59页
     ·成岩作用对流动单元的影响第59页
     ·构造作用对流动单元的影响第59-60页
     ·储层流体性质对流动单元的影响第60-61页
第六章 研究区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第61-69页
   ·流动单元的划分原则第61-62页
   ·流动单元划分的识别标志第62-64页
     ·流动单元地质标志第62页
     ·流动单元测井曲线标志第62-64页
     ·流动单元开发标志第64页
   ·研究区流动单元划分参数的选取第64-65页
   ·研究区流动单元划分方法及其结果第65-69页
第七章 流动单元分布及其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第69-80页
   ·流动单元的分布特征第69页
     ·流动单元的复合第69页
     ·流动单元的联合第69页
   ·流动单元的剖面展布特征第69-71页
   ·流动单元的平面展布特征第71页
   ·流动单元的物性特征第71-74页
   ·流动单元与沉积微相的关系第74-76页
   ·流动单元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第76-80页
     ·产能分析第76-77页
     ·水驱特征分析第77-79页
     ·剩余油分布第79-80页
认识与结论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3页
致谢第83-84页
图版Ⅰ第84-85页
图版Ⅱ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苏里格东部低阻气层测井解释方法研究
下一篇:陕北瓦窑堡油田中山川区延长组长4+5油层组储层特征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