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9-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2-15页 |
一、人才的界定 | 第13页 |
二、人才住房的界定 | 第13-14页 |
三、定向配租的界定 | 第14-15页 |
第三节 基础理论与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一、整体性治理理论 | 第15-17页 |
二、人才住房分配方面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第21-23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二、论文基本框架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深圳市宝安区人才住房定向配租现状 | 第23-30页 |
第一节 人才住房政策发展及改革历程 | 第23-25页 |
一、“十二五”期间(2010-2015年) | 第23-24页 |
二、“十三五”期间(2016-2018年) | 第24-25页 |
第二节 人才住房供需现状 | 第25-26页 |
一、需求方面 | 第25-26页 |
二、供应方面 | 第26页 |
第三节 宝安区人才住房定向配租的实施 | 第26-30页 |
一、人才住房定向配租内涵和流程 | 第26-28页 |
二、人才住房定向配租职能的组织架构和职责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宝安区人才住房定向配租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0-42页 |
第一节 准入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0-35页 |
一、保障对象范围小 | 第30-31页 |
二、房源分配标准难以合理制定 | 第31-34页 |
三、配租方案的确立缺乏规范的运行机制 | 第34-35页 |
第二节 配租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5-38页 |
一、配租的时间跨度长 | 第36-38页 |
二、房源出现空置的现象 | 第38页 |
三、管理环节设置存在漏洞 | 第38页 |
第三节 后续监管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8-42页 |
一、日常监管的力度不足 | 第38-40页 |
二、存在空置及违规入住现象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宝安区人才住房定向配租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2-49页 |
第一节 政策配套不完善是准入阶段问题的主要原因 | 第42-43页 |
一、中初级人才房政策不完善,引致保障对象范围小 | 第42-43页 |
二、定向配租政策不完善,致使配租方案制定和运行不规范 | 第43页 |
第二节 部门协作不充分是配租阶段问题的主要原因 | 第43-45页 |
一、部门协作不充分,导致配租的时间跨度长 | 第43-44页 |
二、部门协作不充分,是房源出现空置现象的重要原因 | 第44-45页 |
第三节 信息配套不完备是后续监管阶段问题的主要原因 | 第45-47页 |
一、信息配套不完备,是日常监管力度不足的主要原因 | 第45-47页 |
二、信息配套不完备,是房源出现空置的重要原因 | 第47页 |
第四节 从整体性治理理论的角度分析原因 | 第47-49页 |
一、长期科层制结构下的惯性 | 第47-48页 |
二、新公共管理改革推行分权化 | 第48页 |
三、公众参与有效程度低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完善宝安区人才住房定向配租的建议对策 | 第49-54页 |
第一节 建立制度化的保障 | 第49-50页 |
一、横向完善人才住房制度的完备性 | 第49-50页 |
二、纵向完善定向配租制度的全程性 | 第50页 |
第二节 强化合作性整合 | 第50-52页 |
一、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 | 第50-51页 |
二、市、区、街道层级间的合作性整合 | 第51页 |
三、建立联席会议责任制的职能整合 | 第51-52页 |
四、公私部门间整合 | 第52页 |
第三节 推进信息技术应用 | 第52-54页 |
一、准入阶段 | 第52页 |
二、配租阶段 | 第52-53页 |
三、后续监管阶段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 | 第57-59页 |
附录1 :访谈对象名录 | 第57-58页 |
附录2 :访谈提纲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