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1页 |
| ·研究背景及缘起 | 第9-10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 第二章 合作学习的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 ·相关概念界定及分析 | 第11-13页 |
| ·合作学习的研究 | 第13-16页 |
| ·国外合作学习发展的研究 | 第13-15页 |
| ·国内合作学习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 ·群体动力理论 | 第16页 |
| ·选择理论 | 第16-17页 |
| ·教学工学理论 | 第17页 |
| ·动机理论 | 第17-18页 |
| ·发展理论 | 第18页 |
| ·认知精制理论 | 第18页 |
| ·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 第18-20页 |
| ·积极互赖 | 第19页 |
| ·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 | 第19页 |
| ·个体责任 | 第19页 |
| ·人际与小组技能 | 第19页 |
| ·小组自评 | 第19-20页 |
| ·合作学习的模式 | 第20-23页 |
| ·国外合作学习的模式 | 第20-21页 |
| 学生团队学习模式 | 第20页 |
| 共同学习模式 | 第20-21页 |
| 团体探究模式 | 第21页 |
| 合作方法模式 | 第21页 |
| 复杂指导模式 | 第21页 |
| ·国内合作学习的模式 | 第21-23页 |
| "分层次目标教学、分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 | 第21-22页 |
| 异质合作、同质选学的教学模式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 第23-42页 |
| ·研究阶段 | 第23-24页 |
|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选择 | 第24-42页 |
|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24-25页 |
|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25-27页 |
| ·研究经历 | 第27-42页 |
| 第四章 研究的结果与讨论 | 第42-54页 |
| ·关于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观念 | 第42页 |
| ·关于合作学习实施影响因素 | 第42-47页 |
| ·教师的专业培训 | 第42-43页 |
| ·与同事的交流 | 第43页 |
| ·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反思—影响教师教学实践的重要因素 | 第43-44页 |
| ·知识——教师之为教师最根本的内容或条件 | 第44-46页 |
| ·社会、学校、文化 | 第46-47页 |
| ·关于教师合作学习实施状况 | 第47-51页 |
| ·提高教师关于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 第47-49页 |
| ·教师要发挥合作学习主体的多向型作用 | 第49-50页 |
| ·教师要正确认识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 第50-51页 |
| ·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第51-54页 |
| ·什么是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 | 第52页 |
| ·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的有机融合 | 第52-54页 |
| 第五章 研究结果的讨论及反思 | 第54-57页 |
| ·研究结果的讨论 | 第54-55页 |
| ·研究效度的讨论 | 第54页 |
| ·研究的推论问题 | 第54-55页 |
| ·研究中如何处理伦理道德问题 | 第55页 |
| ·我的反思 | 第55-57页 |
| ·方法运用中的失误 | 第55-56页 |
| ·理论知识缺乏 | 第56页 |
| ·获得的收获 | 第56页 |
| ·有待继续探索的问题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 附录 | 第60-72页 |
| 个人简历 | 第72-73页 |
| 后记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