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经营学、森林计测学、森林经理学论文--森林间伐及抚育论文

间伐强度对城郊生态风景林景观质量的影响--以南京无想寺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致谢第1-4页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3页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第9页
   ·城市林业的概念与范围第9-10页
   ·现代城市林业经营理论第10-11页
     ·近自然林业理论第10-11页
     ·生态系统经营理论第11页
   ·林分空间结构研究第11-13页
   ·邻体干扰与竞争研究第13-17页
     ·邻体竞争范围的确定第13-15页
     ·邻体竞争强度的度量第15-17页
   ·生态风景林景观评价与间伐研究第17-21页
     ·生态风景林评价研究进展第17-20页
     ·生态风景林间伐研究进展第20-21页
   ·展望第21-23页
第二章 研究地概况、技术路线与南京市民对森林功能需求的调查第23-28页
   ·研究地概况第23页
   ·技术路线第23-24页
   ·间伐方案与林分概况第24页
   ·南京市民对城市近郊森林功能需求的调查第24-28页
     ·引言第24-25页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第25页
     ·小结第25-28页
第三章 无想寺国家森林公园立地类型划分第28-33页
   ·引言第28页
   ·材料与方法第28-29页
     ·立地类型划分因子的选择第28页
     ·样地调查与土壤性质的测定第28页
     ·数据处理第28-29页
   ·结果与分析第29-31页
     ·立地类型划分主导因子的确定第29页
     ·无想寺森林公园立地类型划分结果第29-30页
     ·无想寺森林公园生态风景林经营管理措施探讨第30-31页
   ·结语第31-33页
第四章 群落结构特征分析及林分结构调整探讨第33-38页
   ·引言第33页
   ·研究方法第33-34页
     ·群落调查方法第33页
     ·种群相关指标计算第33页
     ·群落物种多样性计算第33-34页
   ·结果与分析第34-36页
     ·公园内植物的科属统计第34页
     ·各群落结构及优势种数量特征第34-36页
     ·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分析第36页
   ·小结与建议第36-38页
     ·小结第36-37页
     ·建议第37-38页
第五章 间伐木的选择第38-50页
   ·引言第38页
   ·研究方法第38-40页
     ·群落调查方法第38-39页
     ·边缘效应的校正第39页
     ·邻体的确定第39页
     ·林分空间结构指标的计算第39-40页
   ·结果与分析第40-49页
     ·生态风景林间伐木的选择第40-46页
     ·间伐前后林分空间结构变化分析第46-49页
   ·小结第49-50页
第六章 间伐强度对不同林分类型林分空间结构的影响第50-59页
   ·引言第50页
   ·研究方法第50-52页
     ·群落调查方法第50-51页
     ·间伐试验设计第51页
     ·边缘效应的校正第51页
     ·邻体的确定第51页
     ·间伐木的选择第51页
     ·空间结构指标的计算第51-52页
   ·结果与分析第52-57页
     ·间伐强度对树种混交度的影响第52-54页
     ·间伐强度对角尺度的影响第54-55页
     ·间伐强度对开敞度的影响第55-57页
     ·间伐强度对邻体干扰指数的影响第57页
   ·小结第57-59页
第七章 间伐强度对不同林分类型下木层物种多样性的短期影响第59-65页
   ·引言第59页
   ·研究方法第59-60页
     ·间伐试验设计第59页
     ·群落调查设计第59页
     ·物种多样性指标第59页
     ·数据分析第59-60页
   ·结果与分析第60-63页
     ·不同林分类型物种多样性差异分析第60-61页
     ·不同间伐强度物种多样性差异分析第61-63页
   ·小结与讨论第63-65页
第八章 间伐强度对不同林分类型景观质量的影响第65-73页
   ·引言第65页
   ·研究方法第65-67页
     ·间伐试验设计第65页
     ·景观照片拍摄第65-66页
     ·景观评价第66-67页
   ·结果与分析第67-71页
     ·不同林分类型林分美景度差异分析第67-68页
     ·不同间伐强度林分美景度差异分析第68-69页
     ·林分美景度影响因子分析第69-70页
     ·两种美景度的比较分析第70-71页
   ·讨论第71-73页
第九章 结论、创新与不足第73-74页
   ·结论第73页
   ·创新第73页
   ·不足之处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83页
附录 植物拉丁名表第83-84页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4-85页
详细摘要第85-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麻栎能源林定向培育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杉木红心材性状遗传变异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