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2 硫酸庆大霉素(Gentamicin Sulfate)概述 | 第12页 |
3 靶向药物的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主动靶向的源动力及作用机制 | 第13页 |
·靶向给药系统靶向性的影响因素 | 第13-14页 |
4 超分子物靶向制剂 | 第14-15页 |
5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第二章 靶向硫酸庆大霉素的制备 | 第17-32页 |
1 材料仪器与方法 | 第17-23页 |
·材料和仪器 | 第17-18页 |
·方法 | 第18-23页 |
·兔大肠杆菌血清的提取 | 第18-19页 |
·兔大肠杆菌血清的提纯 | 第19-21页 |
·血清抗体的间接ELISA效价测定 | 第21页 |
·考马氏亮蓝法测定血清抗体的含量 | 第21-22页 |
·抗体-药物结合条件的筛选 | 第22页 |
·抗体-药物结合的检测 | 第22-2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3-29页 |
·大肠杆菌血清抗体间接ELISA效价测量 | 第23-24页 |
·血清抗体的含量 | 第24-25页 |
·牛血清白蛋白含量检测标准曲线 | 第24-25页 |
·大肠杆菌血清抗体含量检测结果 | 第25页 |
·抗体与药物结合条件 | 第25页 |
·抗体-药物结合的检测 | 第25-29页 |
·结合物、抗体、抗体硫酸庆大霉素及PEG6000混合物聚丙烯酰胺(PAGE)电泳-药物结合的检测 | 第25-26页 |
·抗体对照和结合物革兰氏染色结果 | 第26-27页 |
·抗体对照和结合物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 第27页 |
·稳定性试验结果 | 第27-29页 |
3 讨论 | 第29-31页 |
4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大肠杆菌抗体的免疫原性研究 | 第32-35页 |
1 材料仪器和方法 | 第32-33页 |
·试验材料 | 第32页 |
·方法 | 第32-3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4页 |
3 讨论 | 第34页 |
4 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靶向硫酸庆大霉素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 第35-43页 |
1 材料仪器和方法 | 第35-38页 |
·材料仪器 | 第35-36页 |
·方法 | 第36-38页 |
·药物中硫酸庆大霉素含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6-37页 |
·血浆中硫酸庆大霉素含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7页 |
·药动学试验 | 第37页 |
·数据处理 | 第37-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1页 |
·硫酸庆大霉素紫外扫描结果 | 第38页 |
·硫酸庆大霉素标准品含量检测标准曲线 | 第38-39页 |
·靶向硫酸庆大霉素结合物中硫酸庆大霉素的含量 | 第39页 |
·血液中的硫酸靶向硫酸庆大霉素中硫酸庆大霉素质量浓度 | 第39-41页 |
3 讨论 | 第41-42页 |
4 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五章 靶向硫酸庆大霉素的安全性评价 | 第43-5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3-45页 |
·材料 | 第43-44页 |
·方法 | 第44-45页 |
·急性毒性试验 | 第44页 |
·亚慢性毒性试验 | 第44-45页 |
·统计处理 | 第4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48页 |
·靶向硫酸庆大霉素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 第45-46页 |
·亚慢性毒性试验结果 | 第46-48页 |
·临床症状 | 第46页 |
·血液学检查 | 第46页 |
·血清生物化学检测 | 第46-47页 |
·脏器学系数检查 | 第47页 |
·剖检器官结果 | 第47-48页 |
3 讨论 | 第48-50页 |
4 小结 | 第50-51页 |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及下一步工作设想 | 第51-53页 |
1 结论 | 第51页 |
2 创新点 | 第51-52页 |
3 下一步工作设想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0页 |
缩略词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