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中心城区细粒子来源解析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4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 第2章 细粒子源解析的理论基础 | 第14-32页 |
| ·化学质量平衡CMB基本理论 | 第14-24页 |
| ·CMB模型的算法 | 第15-18页 |
| ·CMB模型模拟优度的诊断技术 | 第18页 |
| ·源贡献值拟合优度的诊断技术 | 第18-20页 |
| ·不定性/相似性组的诊断技术 | 第20页 |
| ·化学组份浓度计算值拟合优度的诊断技术 | 第20-21页 |
| ·其余的诊断技术 | 第21-22页 |
| ·二重源解析技术 | 第22-24页 |
| ·因子分析理论 | 第24-28页 |
| ·因子分析模型的主因子解法 | 第25-27页 |
| ·因子分析模型的正交矩阵分解法 | 第27页 |
| ·富集因子分析 | 第27-28页 |
| ·遗传算法 | 第28-29页 |
| ·主成分分析法 | 第29页 |
| ·因子分析/多元线性回归(FA/MLR)法 | 第29-30页 |
| ·粗集理论 | 第30页 |
| ·EPA UNMIX模型 | 第30-31页 |
| ·模型比选 | 第31页 |
| ·本文采用的方法 | 第31-32页 |
| 第3章 实验方法及实验结果 | 第32-49页 |
| ·PM_(2.5)排放源类的识别 | 第32-34页 |
| ·土壤尘 | 第32页 |
| ·燃煤飞灰 | 第32-33页 |
| ·建筑水泥尘 | 第33页 |
| ·城市扬尘 | 第33页 |
| ·道路尘 | 第33页 |
| ·机动车尾气尘 | 第33-34页 |
| ·源与受体样品的采集处理及分析 | 第34-37页 |
| ·源样品的采集原则 | 第34页 |
| ·源样品的采集 | 第34-37页 |
| ·源样品的处理及其质量控制 | 第37-39页 |
| ·源样品的处理 | 第37-39页 |
| ·源样品采集和处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 第39页 |
| ·环境样品采集站位的设置及采样 | 第39-44页 |
| ·受体样品的采集种类 | 第39页 |
| ·采样仪器的选择 | 第39-40页 |
| ·采样滤膜的选择 | 第40-42页 |
| ·采样布点和采样高度 | 第42页 |
| ·采样周期和采样时间 | 第42-43页 |
| ·受体采样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 第43-44页 |
| ·源与受体样品的成分分析及数据处理 | 第44-47页 |
| ·源与受体颗粒物测试方法 | 第44-47页 |
| ·源与受体样品的成分分析及数据处理 | 第47-49页 |
| 第4章 解析结果分析及验证 | 第49-84页 |
| ·输入数据分析 | 第49-52页 |
| ·浓度/不确定度分析 | 第49-50页 |
| ·元素浓度变化规律 | 第50-51页 |
| ·各个源标识元素 | 第51-52页 |
| ·模型执行 | 第52-53页 |
| ·基础模型结果 | 第53-65页 |
| ·观测/预测发散点 | 第53-54页 |
| ·观测/预测时间系列 | 第54-55页 |
| ·每个元素对因子的贡献 | 第55-63页 |
| ·总贡献值 | 第63-64页 |
| ·因子与因子的相关关系 | 第64-65页 |
| ·迭代结果 | 第65-69页 |
| ·FPEAK模型运算 | 第69-79页 |
| ·源解析结论 | 第79页 |
| ·与2007年成都市源解析结果对比 | 第79页 |
| ·模型验证 | 第79-84页 |
| ·共线性问题 | 第79-84页 |
| 第5章 防治展望 | 第84-87页 |
| ·细粒子污染成因分析 | 第84-85页 |
| ·防治对策 | 第85-87页 |
| ·对城市扬尘的控制 | 第85页 |
| ·对土壤尘的控制 | 第85-87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87-88页 |
| ·全文总结 | 第87页 |
| ·不足的方面 | 第87-88页 |
| 致谢 | 第88-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