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1 前言 | 第11-25页 |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概述 | 第11-14页 |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N蛋白的结构特点及其生物学功能 | 第14-16页 |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M蛋白的结构特点及其生物学功能 | 第16-17页 |
·酵母双杂交技术在病毒研究中的应用 | 第17-21页 |
·免疫共沉淀技术在蛋白质研究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 第22-24页 |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2 材料 | 第25-32页 |
·基因、质粒载体、菌株 | 第25-28页 |
·培养基 | 第28-30页 |
·实验试剂 | 第30-31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1-32页 |
3 方法 | 第32-41页 |
·酵母双杂交重组质粒pGPBKT7-N与pGADT7-M的构建、鉴定、转化 | 第32-37页 |
·IBV分离株SAIBK株N、M基因克隆 | 第32-33页 |
·IBV N、M基因T载体pMD18-T构建及转化大肠杆菌DH5α | 第33-34页 |
·酵母双杂交质粒载体pGPBKT7-N与pGADT7-M的构建 | 第34-35页 |
·酵母双杂交重组质粒pGPBKT7-N与pGADT7-M的鉴定 | 第35-36页 |
·重组质粒pGPBKT7-N与pGADT7-M转化酵母AH109及表型鉴定 | 第36-37页 |
·酵母双杂交系统验证IBV N蛋白和M蛋白的相互作用 | 第37-39页 |
·AH109转化子的自激活和毒性检测 | 第37-38页 |
·阳性克隆筛选验证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N蛋白与M蛋白相互作用 | 第38页 |
·AH109转化子β-半乳糖苷酶活性检测验证IBV N蛋白与M蛋白相互作用 | 第38-39页 |
·免疫共沉淀系统验证IBV N蛋白和M蛋白的相互作用 | 第39-40页 |
·免疫共沉淀重组质粒pCMV-HA-N、pCMV-Myc-M构建、鉴定、转染HEK293细胞 | 第39-40页 |
·Western blotting检测验证IBV N蛋白与M蛋白相互作用 | 第40页 |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0-41页 |
4、结果与分析 | 第41-51页 |
·IBV N、M基因克隆结果图 | 第41页 |
·IBV N、M基因T载体pMD18-T构建结果图 | 第41-42页 |
·酵母双杂交质粒载体pGPBKT7-N与pGADT7-M的构建结果 | 第42-44页 |
·重组质粒pGPBKT7-N与pGADT7-M转化酵母AH109及表型鉴定 | 第44-45页 |
·AH109转化子的自激活和毒性检测结果 | 第45页 |
·阳性克隆筛选验证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N蛋白与M蛋白相互作用 | 第45-46页 |
·AH109转化子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检测验证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N蛋白与M蛋白相互作用结果 | 第46-47页 |
·重组质粒pCMV-HA-N、pCMV-Myc-M构建与鉴定结果 | 第47-48页 |
·Western blotting验证IBV N蛋白与M蛋白相互作用检测结果 | 第48页 |
·DNASTAR预测N、M蛋白二级结构 | 第48-49页 |
·蛋白质三维结构预测 | 第49-51页 |
5 讨论 | 第51-57页 |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N蛋白与M蛋白结合可能的生物学作用 | 第51-52页 |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N蛋白与M蛋白相互作用与SAS-CoV、MHV等相关研究的比较 | 第52-53页 |
·用酵母双杂交和免疫共沉淀技术研究IBV N蛋白与M蛋白相互作用的策略 | 第53-55页 |
·解决的科学问题及意义 | 第55页 |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55-57页 |
6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