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40页 |
·干旱类型及其特征 | 第16-18页 |
·水稻的生态类型及其特征 | 第16-17页 |
·干旱类型 | 第17-18页 |
·抗旱机理 | 第18-26页 |
·避旱性 | 第19-20页 |
·逃早性 | 第20-21页 |
·抗旱性 | 第21-24页 |
·恢复能力与抗旱性 | 第24-26页 |
·代谢和转录过程 | 第26-31页 |
·水分胁迫蛋白 | 第26-28页 |
·水反应信号途径 | 第28-31页 |
·抗旱水稻品种的培育 | 第31-39页 |
·抗旱水稻品种的培育研究进展 | 第31-32页 |
·培育抗旱高产水稻的方法 | 第32-39页 |
·研究目标 | 第39-40页 |
第二章 田间条件下高产抗旱聚合系筛选及鉴定 | 第40-6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4页 |
·实验材料 | 第40-43页 |
·实验方法 | 第43页 |
·性状指标 | 第43-44页 |
·数据分析 | 第4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4-59页 |
·不同水分胁迫对产量以及产量因子的影响 | 第44-47页 |
·不同世代间在不同水分条件下产量以及产量因子的差异 | 第47-49页 |
·不同组合间在不同水分条件下产量以及产量因子的差异 | 第49-51页 |
·四个不同类型在不同水分条件下产量以及产量因子的差异 | 第51-54页 |
·不同株系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生理性状的差异 | 第54-57页 |
·生理形态性状间相关性 | 第57-59页 |
·讨论 | 第59-62页 |
·高产抗旱株系重要形态特征及其抗旱机理 | 第59-61页 |
·高产抗旱水稻品种育种策略及启示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4页 |
第三章 温室条件下聚合系对营养期水分胁迫的动态反应 | 第64-8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4-67页 |
·实验材料 | 第64页 |
·实验方法 | 第64页 |
·性状指标 | 第64-6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7-76页 |
·环境因子以及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 | 第67页 |
·株系间水分胁迫条件下蒸腾量的差异 | 第67-69页 |
·株系间水分胁迫条件下标准化的蒸腾量的差异 | 第69-70页 |
·株系间水分胁迫条件下地上部各性状的差异 | 第70-71页 |
·株系间水分胁迫条件下地上地下部生物量的差异 | 第71-72页 |
·株系间水分胁迫条件下叶片中ABA积累的差异 | 第72-73页 |
·株系间水分胁迫条件下根系解剖结构的差异 | 第73-74页 |
·胁迫条件下水分利用与各生理性状的相关性 | 第74-75页 |
·胁迫条件下水分利用与生物量积累的相关性 | 第75-76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76-78页 |
·结论 | 第78-80页 |
第四章 温室条件下聚合系对生育中期水分胁迫的动态反应 | 第80-9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0-81页 |
·试验材料 | 第80页 |
·试验方法 | 第80页 |
·性状指标 | 第80-8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1-90页 |
·环境因子以及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 | 第81页 |
·株系间水分胁迫条件下蒸腾量的差异 | 第81-83页 |
·株系间水分胁迫条件下生物量积累的差异 | 第83-85页 |
·株系间水分胁迫条件下产量及其产量因子的差异 | 第85-86页 |
·胁迫条件下水分利用与生物量积累的相关性 | 第86-87页 |
·不同水分条件下产量与产量因子的相关性 | 第87-90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90-93页 |
第五章 田间条件下聚合系对生育晚期水分胁迫的动态反应 | 第93-10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3-94页 |
·试验材料 | 第93页 |
·试验方法 | 第93页 |
·性状指标 | 第93-9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4-103页 |
·水分胁迫条件下环境因子变化 | 第94页 |
·水分胁迫对植株生长和水分状况的影响 | 第94-95页 |
·水分胁迫对叶片和穗水分状况的影响 | 第95-96页 |
·水分胁迫对植株ABA和气孔导度的影响 | 第96-97页 |
·水分胁迫对产量以及产量因子的影响 | 第97-101页 |
·产量与产量因子及其生理性状间相关性 | 第101-103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103-106页 |
第六章 抗旱与耐盐的遗传重叠 | 第106-12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7-109页 |
·试验材料 | 第107页 |
·试验方法 | 第107页 |
·基因型分析 | 第107-10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9-112页 |
·高产、抗旱和耐盐功能遗传单元的鉴定 | 第109-111页 |
·高产、抗旱和耐盐遗传网络的建立 | 第111-112页 |
·结论 | 第112-123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48页 |
附录 | 第148-150页 |
致谢 | 第150-151页 |
作者简介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