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清洁化水平指标体系的建立及综合评价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论文选题背景 | 第10-19页 |
·研究综述 | 第10-17页 |
·制造业清洁化生产的意义 | 第10-11页 |
·国外对制造业清洁化水平测度的方法 | 第11-14页 |
·国内对制造业清洁化水平测度的方法 | 第14-17页 |
·论文的逻辑结构与创新点 | 第17-19页 |
·论文的逻辑结构 | 第17-18页 |
·论文的研究目标及其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制造业及其战略地位 | 第19-25页 |
·制造业的内涵 | 第19页 |
·制造业的经济贡献和战略地位 | 第19-20页 |
·制造业在中国现阶段的作用 | 第20-22页 |
·制造业发展的总体趋势 | 第22-25页 |
·高技术化 | 第22页 |
·生态化 | 第22-23页 |
·物质减量化 | 第23页 |
·清洁化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清洁化水平测度模型的构建 | 第25-29页 |
·评价指标选择原则 | 第25-26页 |
·评价指标选择 | 第26-27页 |
·制造业清洁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 | 第27-29页 |
第四章 制造业清洁化水平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29-34页 |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29-30页 |
·主成分分析法 | 第30-31页 |
·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 第30页 |
·评价方法和步骤 | 第30-31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31-34页 |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 第31页 |
·构造判断矩阵并赋值 | 第31-32页 |
·层次单排序(计算权向量)与检验 | 第32-33页 |
·各级指标贡献度计算 | 第33-34页 |
第五章 制造业清洁化水平综合评价 | 第34-73页 |
·制造业分行业综合评价 | 第34-45页 |
·我国制造业行业划分概况 | 第34页 |
·2004 年制造业清洁化水平评价 | 第34-38页 |
·2006 年制造业清洁化水平评价 | 第38-42页 |
·2007 年制造业清洁化水平评价 | 第42-45页 |
·制造业分行业指标评价 | 第45-54页 |
·2004 年各指标因素分析 | 第45-48页 |
·2006 年各指标因素分析 | 第48-51页 |
·2007 年各指标因素分析 | 第51-54页 |
·制造业分行业清洁化水平综合评价 | 第54-56页 |
·制造业分地区评价 | 第56-64页 |
·2006 年制造业清洁化水平评价 | 第56-60页 |
·2007 年制造业清洁化水平评价 | 第60-64页 |
·制造业分地区指标评价 | 第64-73页 |
·2006 年各地区指标因素分析 | 第64-68页 |
·2007 年各地区指标因素分析 | 第68-71页 |
·制造业分地区清洁化水平综合评价结果动态分析 | 第71-73页 |
第六章 我国制造业清洁化生产水平评测结论 | 第73-84页 |
·清洁化水平行业差异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第73-76页 |
·物质减量对清洁化水平的影响 | 第73页 |
·科技水平对清洁化水平有重要意义 | 第73-74页 |
·劳动密集型行业总体水平普遍不高 | 第74页 |
·技术密集型行业清洁化水平排名靠前 | 第74-75页 |
·资本密集型产业 | 第75-76页 |
·清洁化水平地区差异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第76-80页 |
·科技水平对清洁化水平有重要意义 | 第76页 |
·污染强度对清洁化水平的影响 | 第76-77页 |
·东部省份地区的比较结果 | 第77-78页 |
·中部省份地区的比较结果 | 第78-79页 |
·西部省份地区的比较结果 | 第79-80页 |
·清洁化水平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第80-84页 |
第七章 不足与展望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