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根水电站2号拉裂松动岩体边坡稳定性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21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岩体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及类型的研究 | 第15-16页 |
·岩体力学参数的研究 | 第16-17页 |
·松动岩体的研究 | 第17页 |
·边坡稳定性确定性分析方法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2章 研究区基本工程地质条件 | 第21-37页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1-27页 |
·区域构造格局 | 第21-23页 |
·区域地貌及新构造活动 | 第23-24页 |
·区域地震及应力场 | 第24-27页 |
·研究区谷坡地质环境条件 | 第27-37页 |
·地形地貌 | 第27-28页 |
·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 第28-30页 |
·应力场特征 | 第30-31页 |
·风化卸荷特征 | 第31-35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5-37页 |
第3章 岩体结构特征研究及力学参数取值 | 第37-48页 |
·谷坡岩体结构特征 | 第37-43页 |
·结构面的工程地质分级 | 第37-41页 |
·2 号拉裂松动岩体边坡结构分区 | 第41-43页 |
·岩体物理力学性质及力学参数取值 | 第43-48页 |
·岩体的工程地质分类 | 第43-45页 |
·岩石的物理力学特性 | 第45页 |
·岩体力学试验 | 第45-47页 |
·岩体力学参数 | 第47-48页 |
第4章 2号拉裂松动岩体发育分布及 | 第48-80页 |
·2 号拉裂松动岩体边界的确定 | 第48-56页 |
·拉裂松动岩体发育深度野外定性判断 | 第48-49页 |
·拉裂松动的定量指标 | 第49-52页 |
·2 号拉裂松动岩体边界的综合确定 | 第52-56页 |
·变形破裂特征 | 第56-80页 |
·VII 线平硐揭示变形破裂特征 | 第57-69页 |
·IX 线平硐揭示变形破裂特征 | 第69-80页 |
第5章 2 号拉裂松动岩体成因机制分析 | 第80-94页 |
·拉裂松动岩体形成的地质条件 | 第80-81页 |
·缓倾角结构面发育分布及形成演化 | 第81-87页 |
·拉裂松动岩体的成因及变形破裂模式 | 第87-88页 |
·成因分析 | 第87页 |
·变形破裂模式 | 第87-88页 |
·2 号拉裂松动岩体成因机制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88-94页 |
·建模方案 | 第88-89页 |
·建模软件介绍 | 第89-90页 |
·模型边界条件及参数 | 第90-92页 |
·2 号拉裂松动岩体形成过程的应力、应变特征 | 第92-94页 |
第6章 2 号拉裂松动岩体边坡稳定性评价预测 | 第94-103页 |
·2 号拉裂松动岩体稳定性地质分析 | 第94页 |
·2 号拉裂松动岩体稳定性刚体极限平衡计算 | 第94-100页 |
·拉裂松动岩体破坏模式分析及计算模型建立 | 第94-96页 |
·计算成果分析 | 第96-100页 |
·2 号拉裂松动岩体稳定性有限元分析 | 第100-103页 |
·建模方案及参数选取 | 第100-101页 |
·稳定性有限元数值分析 | 第101-103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03-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0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