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场地地震动力响应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中国西南地区的地壳动力稳定特征 | 第11-12页 |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2章 固体介质中的应力波 | 第17-32页 |
·无限弹性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 | 第17-21页 |
·波动方程 | 第17-19页 |
·弹性波的传播 | 第19-21页 |
·弹性分界面上的地震波 | 第21-30页 |
·地震波在自由地面的反射 | 第21-25页 |
·地震中的地形放大效应 | 第25-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3章 昔格达基本特征及分布环境 | 第32-51页 |
·昔格达组的形成机制及基本特性 | 第32-41页 |
·昔格达组的形成年代 | 第32-34页 |
·昔格达组的空间分布及其岩性组合 | 第34-39页 |
·昔格达组的工程特性 | 第39-41页 |
·攀西地区地壳运动的基本特征 | 第41-47页 |
·工程区昔格达的地壳动力学行为 | 第47-51页 |
·近场地震活动性 | 第48-49页 |
·近场区新构造运动特征 | 第49页 |
·近场及场区地震构造环境综合评价 | 第49-51页 |
第4章 昔格达地基动力特性 | 第51-72页 |
·固体介质动力学特性的参数体系 | 第51-56页 |
·动模量和阻尼比 | 第51-54页 |
·动泊松比 | 第54-56页 |
·动力学参数确定方法及其理论基础 | 第56-60页 |
·动力学参数的确定方法 | 第56-57页 |
·岩土介质动静参数的关系及其理论基础 | 第57-60页 |
·工程区昔格达地基动力学特性研究及其理论基础 | 第60-71页 |
·工程区昔格达地层物理-力学行为 | 第61-65页 |
·场地土层的地震波速测试 | 第65-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5章 昔格达地基动力行为数值模拟中的关键问题 | 第72-105页 |
·本构模型 | 第72-83页 |
·动粘弹塑性模型 | 第74-78页 |
·等效线性动粘弹性模型 | 第78-80页 |
·动弹塑性模型 | 第80-82页 |
·线弹性模型 | 第82-83页 |
·FEM单元尺寸及其理论基础 | 第83-86页 |
·有限单元法基本理论 | 第83-84页 |
·FEM单元尺寸 | 第84-86页 |
·边界条件及其理论基础 | 第86-92页 |
·静力问题的边界条件 | 第87-88页 |
·动力问题的边界条件 | 第88-92页 |
·昔格达地基动力响应行为的约束机制 | 第92-104页 |
·不同单元尺寸下的地震差异响应 | 第92-97页 |
·不同边界约束下的地震差异响应 | 第97-98页 |
·场地区昔格达地基不同参数时的地震差异响应 | 第98-99页 |
·场地区昔格达地基动力响应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约束机制 | 第99-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6章 昔格达填方地基地震响应的相似模拟 | 第105-127页 |
·动力响应模型试验研究现状 | 第105-107页 |
·相似模拟的基本理论及本试验相似条件的确定 | 第107-113页 |
·相似模拟的基本理论 | 第107-110页 |
·本试验的相似条件确定 | 第110-113页 |
·MTS振动台的模型试验 | 第113-118页 |
·试验目的 | 第113页 |
·试验设备 | 第113-116页 |
·模型材料 | 第116页 |
·试验方案 | 第116-118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118-126页 |
·一次性放坡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模型1—82、55) | 第120-123页 |
·分台放坡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模型2—82、55) | 第123-125页 |
·两种放坡结构的动力响应结果比较 | 第125-126页 |
·小结 | 第126-127页 |
第7章 总结与讨论 | 第127-129页 |
·本文结论 | 第127-128页 |
·讨论 | 第128-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8页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