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阳花沟西10煤中微量元素的赋存状态及环境效应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插图或附表清单 | 第13-15页 |
1 绪论 | 第15-26页 |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动态 | 第16-24页 |
·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分布 | 第16-18页 |
·煤中微量元素的赋存状态 | 第18-21页 |
·煤中微量元素的环境效应 | 第21-23页 |
·问题讨论 | 第23-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6-31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6-27页 |
·区域地层特征 | 第27-28页 |
·区域地质构造与岩浆活动 | 第28-29页 |
·煤层特征 | 第29-30页 |
·煤质特征 | 第30-31页 |
·煤的物理性质 | 第30页 |
·煤的化学性质 | 第30页 |
·煤类 | 第30-31页 |
3 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分布 | 第31-43页 |
·研究方法 | 第31-33页 |
·微量元素的种类 | 第31页 |
·样品收集及预处理 | 第31-33页 |
·微量元素含量测试 | 第33页 |
·富集程度计算方法 | 第33页 |
·微量元素的分布 | 第33-36页 |
·微量元素的富集 | 第36-38页 |
·小结 | 第38-43页 |
4 微量元素的赋存状态 | 第43-64页 |
·研究方法 | 第43-44页 |
·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 第43页 |
·煤的总有机碳测定 | 第43页 |
·煤中矿物鉴定 | 第43页 |
·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 | 第43-44页 |
·微量元素的有机亲和性 | 第44-54页 |
·微量元素与灰分的相关性 | 第44-50页 |
·微量元素与TOC的相关性 | 第50-54页 |
·微量元素的赋存状态 | 第54-63页 |
·XRD分析 | 第54-56页 |
·聚类分析 | 第56-59页 |
·因子分析 | 第59-63页 |
·小结 | 第63-64页 |
5 微量元素的挥发性 | 第64-71页 |
·研究方法 | 第64-65页 |
·静态燃烧 | 第64页 |
·挥发率计算方法 | 第64-65页 |
·微量元素的挥发性 | 第65-70页 |
·小结 | 第70-71页 |
6 煤洁净程度评价方法的探讨 | 第71-81页 |
·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71-76页 |
·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71-72页 |
·评价指标的量化分级 | 第72-74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74-76页 |
·评价方法 | 第76页 |
·应用 | 第76-79页 |
·小结 | 第79-81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98页 |